《飯圈滲透:社會各領域的飯圈化背后,我們如何實現“雙贏”》
“飯圈”是通過網絡社會聚集起來的紀律嚴明、分工明確、行動力極強的追星組織,組織規則及其運作形態就是“飯圈”文化。
然而當前,隨著粉絲追星對象多元化擴展,成熟于娛樂業的“飯圈”追星模式已廣泛蔓延。畸形的飯圈文化正在突破傳統的追星范圍,除了侵入競技體育界,話劇、文學、戲曲圈、曲藝圈乃至讀書、動物飼養等泛文化領域,也都受到畸形的飯圈文化沖擊。
以體育界為例,粉絲“飯圈化”追星雖然發揮了宣傳體育明星、推廣體育運動項目和促進體育消費的積極作用,但體育明星與娛樂明星不同,“飯圈”文化自身也存在不少弊病,辨別力不強的青少年粉絲體育追星盲目照搬“飯圈”模式風險也與日俱增。
體育追星并非新鮮事,但“飯圈”文化滲入并主導體育追星出現于近幾年。據10月15日澎湃新聞網報道,國乒球員王楚欽遭遇粉絲跟蹤式“懟臉”跟拍,其大聲斥責并要求對方離自己遠點。14日深夜,王楚欽發文,希望抵制“代拍”和長時間跟拍等行為。這并非國乒隊員第一次受到“飯圈文化”的影響。2022年底,樊振東就曾呼吁“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由此引發輿論熱議。孫穎莎深受所謂的“cp粉”困擾,嚴重影響了日常訓練。今年4月,樊振東又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了一則聲明,稱某女士通過多日跟蹤后確定其酒店房間號,通過酒店前臺拿到房卡,多次非法侵入他的房間。“飯圈”亂象向體育領域蔓延,讓一些體育明星深受其擾。
此外,今年的“熊貓界”也不太平靜,“暖暖被打”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飼養員用竹竿拍打催促暖暖“下班”,合不合適?飼養員被永久禁養,合不合理?圍繞這些問題,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過程中戾氣不少,甚至有人跑去網暴飼養員。
大熊貓憨態可掬,備受國人喜愛。加之近些年直播和短視頻流行,更助推不少大熊貓火熱圈粉。線上,觀看大熊貓日常,關心大熊貓健康的人越來越多;線下,不少動物園人氣暴漲,起大早、排大隊看熊貓再尋常不過。但這場輿論風波也將一些網友情緒極化、攻擊謾罵等非理性特質暴露無遺,讓人們看到了病態飯圈文化入侵“熊貓界”的隱憂。
人類的比較、猜疑與嫉妒,點燃了一場場戰火,面對如此輿論場,動物園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行事變得愈發謹小慎微。而這一事件后,廣大飼養員怕也要更加小心翼翼了,畢竟稍不留神可能就會丟工作、被網暴。這對大熊貓保護工作而言,顯然不是什么好事。
病態飯圈文化的滲透能力不容小覷,除了體育界和“熊貓界”,還有金融“飯圈”化、愛國“飯圈”化、曲藝“飯圈化”等等。“飯圈”作為一種亞文化在各個領域擴散的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助推作用。
其一便是社交網絡等技術形態的發展。近十年來,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傳播媒介的技術變革令社會文化的組織形式也產生相應變化。追星族群的組織由前網絡時代的歌友會、影迷會等粉絲俱樂部轉換為高度依賴于社交媒體的線上俱樂部,如QQ群、貼吧、微博等。可以說,今天的飯圈最初就是獲得了網絡屬性的粉絲集群。與此同時,中國的偶像工業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2014年隨著互聯網資本對影視行業的介入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偶像工業開始重新洗牌。
其二是粉絲經濟的擴張。隨著自媒體等新興營銷渠道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思維對娛樂產業的重塑,娛樂圈積極利用來自飯圈的能量。粉絲被引導以“氪金”各種周邊商品、買熱搜、打榜、控評等消費方式表達自己對偶像的支持,為了偶像能持續獲得資本青睞,都無條件地大量付出精力和財力。飯圈驚人的集資能力充分體現個體被凝聚后產生的強大影響力。飯圈營銷扭曲了正常的商業關系和消費邏輯,破壞基本的社會誠信。在粉絲經濟盛行的輿論中,人們難以分辨出他人的言行是否存在利益驅使。商業上的種種不正當競爭也得以隱匿于粉絲群體的輿論造勢和相互攻訐中。飯圈營銷為博取眼球不惜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引發網絡爭議。
其三是社會心理原因。法國群體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了群體易受暗示、輕信,情緒夸張、單純,偏執專橫等特點。勒龐還提到,相同的心理訴求促成群體。而個人加入群體之后,自己的獨立意識便會消失,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接受簡單理想化的主張。這也是群體傳播中的集群極化效應。而為了彌合沉浸網絡世界帶來的群體性孤獨造成的內心真空,人們渴望在網絡上建立虛擬的親密關系。
而飯圈化的擴散,若僅對狹義上以偶像追星族為主要構成的飯圈群體進行批判是治標不治本,我們必須提煉出它們共同的思維特征——飯圈思維。如同思想瘟疫,飯圈思維無處不在,現今的網絡輿情背后都有飯圈思維的影子,它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輿情相交織,極容易引起網絡輿論的混亂和失控,也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飯圈思維下縱使無關乎自身利益,人們也會自動地發起并參與輿論斗爭。任何領域只要沾染飯圈思維,便會喪失正常的公共討論空間。
盡管如此,“飯圈文化”作為一種受到現代青少年群體追捧的新型文化形式,如果能夠通過發揚其健康、積極的文化內容,做到正確引導粉絲追星,甚至是引導粉絲樹立正確的三觀,那么在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飯圈文化”在各個領域也能創造更豐富的文化內容。而如何實現“雙贏”局面,是現今社會面對的難題。目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飯圈化”的消極現狀進行改善。
- 對“飯圈思維”的擴散進行管制,將政治話題與“飯圈化”做嚴肅的切割,避免濫用“政治正確”。
- 遏制新聞媒體的過度娛樂化,加強自媒體營銷號管制,提高微博等社交平臺門檻,堅持實事求是,避免過多的情緒渲染。
- 培養粉絲內部新型意見領袖,引導粉絲或輿論往正確、積極的一面發展。同時,新型意見領袖也應該多為粉絲發聲,并積極組織粉絲進行更有意義的追星活動。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有多個粉絲群體有組織地進行捐款捐物,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對粉絲的看法,緩解了粉絲與大眾在輿論中沖突、對立的情緒。
- 警惕資本從中圖利。資本逐利的本性往往會驅使他們不顧社會影響地利用龐大的粉絲群體賺取利潤。這就需要粉絲群體提高辨別力,理性消費,切莫成了資本家野心的犧牲品。
- 要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重視心理健康建設。針對易感人群,各大高校要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立足于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階段特征和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的培育策略。致力于提高青年人的審美情趣,把握流行文化的前沿陣地,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社會比賽等活動加強人際關系的真實連結,充實年輕人的內心,培育健全的人格,避免群體性孤獨等社會現象。
飯圈滲透利害并存,只有放大積極影響,盡量消弭消極影響,才能實現“飯圈”與社會各界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