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先烈足跡,繼承紅色基因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永世長存。”6月24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探憶·裕農“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十堰市鄖縣的解放公園追尋紅色足跡,學習楊獻珍等同志的紅色革命精神。
鄖陽革命烈士陵園(解放公園)始建于1951年,原址鄖陽老城,1978年,遷建于鄖陽新城北楊家山,F有面積108畝,擴建后占地228畝。安葬有名革命烈士6位,收錄革命烈士1982名,無名烈士若干名,森林覆蓋率達90%,重要革命紀念設施12處。社會實踐隊員們初抵達鄖陽革命烈士陵園腳下,一座氣勢宏偉的紀念碑映入眼簾。踏上一級級的水泥階梯,隊員們才近距離目睹了碑文上的文字,走進陵園內,這里松柏蒼翠,碑亭軒昂,莊嚴肅穆。瀏覽了紀念亭上精細的雕刻后,在陵園的廣場上,隊員們在碑前默哀,向革命烈士致敬以及重溫入團誓詞。
隊員們特地參觀了在解放公園的一座楊獻珍紀念亭,亭子有六個面,六個角上都有一根醒目紅色柱子。綠色的檐上雕著各種各樣的精美的花紋,顯得堅固無比,美觀而又大方。紀念亭中間一塊石碑上雕刻的“楊獻珍同志永垂不朽”九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陽光一照,好像棕色寶石一般,閃閃發光。就如同楊獻珍同志的光榮事跡,在人民身邊照耀著人民前行。楊獻珍有個座右銘,列寧說過:“離開唯物主義不僅是危險的而且是反動的。每個人,尤其是共產黨員,時時刻刻要以列寧的這句話為自己的一切行動的指導。”楊獻珍一生都在實踐這一信念。當 左”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他挺身而出 ,奮勇搏擊。1957年,他公然抵制反右派運動;1959年他猛烈地攻擊 大躍進”。為了堅持黨的正確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楊獻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洞時他留下的崇高風范也將永遠昭示后人:任何時候,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老老實實實事求是是做人的第一等的大事。做人如此,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也是如此。
習總書記說過:“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青年,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在革命斗爭的年代,沖在最前,敢于挑戰的都是有理想信念的像楊獻珍同志一樣的青年黨員干部。
作者:曾欣宇 來源:社會實踐者,百度
- 尋紅色印記,繼承先輩遺志
- 6月24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探憶·裕農“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十堰市鄖縣的鄖陽博物館,探訪以及學習楊獻珍同志的紅色革命精神
- 09-06
- 凝青春力量,煥鄉村新生
- 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大力弘揚竹山美食文化,推廣竹山美食品牌,讓“好食材山中來”廣為人知,吸引八方游客來竹山品嘗地道美食,進
- 09-06
- 走進竹山篾編,感受非遺魅力
- 社會實踐隊員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篾匠肖友華的家中拜訪,走近篾編手藝人不大的編織區域,隊員們看到琳瑯滿目的竹編器具,肖老
- 09-06
- 探尋先烈足跡,繼承紅色基因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永世長存!6月24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探憶·裕農“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十堰市鄖縣的解放公園
- 09-06
- 美麗鄉村畫卷彩繪出共同理想
- 以“墻體彩繪”為載體,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體現勤勞得以致富、寄托鄉情元素的彩繪畫承載濃濃的鄉愁,美化鄉村居
- 09-06
- 奮進百千萬|廣財青年,筑夢豪山
- 為一方美景赴一個村,為一方鄉土赴一處鎮。它從千年宋元的歷史長河中走來,在振興鄉村的新時代煥發出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它就是——河
-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