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是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江南民間文學藝術。其蘊含的審美情趣和信仰習俗,為吳地一代民族價值觀及精神面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F存吳歌有三大支流脈系,分別為蘆墟山歌、白茆山歌及河陽山歌。而河陽山歌,便是本次蘇州科技大學“吾悅吳聲”暑期實踐隊的考察目標。
2023年7月10日,“吾悅吳聲“考察小隊來到張家港鳳凰山腳下的河陽山歌館,進行實踐調研工作。河陽山歌館是一家專門保存、傳播吳地山歌的博物館。調研團隊首先整體參觀了山歌館,對河陽山歌的歷史、傳承現狀、鳳凰山附近民俗風情進行了初步了解。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河陽山歌具有著6000多年歷史,其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古代神話、英雄故事、戀愛民俗等多方面內容,尤以情歌為妙。在鳳凰山地區居住的居民們在生活中在不僅父母輩的傳誦中習得民歌,還能自創民歌。于是,悠揚的山歌代代相傳,不間斷的民俗、神話也被巧妙地保留下來。在博物館內,考察小組成員參觀了民俗風情館,了解在河陽山歌中傳承的舊時鳳凰山習俗。如曬書節、結親儀式、吃狀元糕等。并且,自民國時期開始,便有用文字記錄山歌以及曲調,編篡成冊保存的傳統。在河陽山歌館內保存的《河陽山歌抄本》中就能略知一二。建國后,新式的生活習慣、風俗逐漸改造了鳳凰山地區。因此,一些新調山歌就此而生。內容也從傳誦傳統故事變更為大量地記錄勞動生活。除此以外,河陽木雕、河陽線鉤、河陽糕團等一系列內容被新編進民歌中,與時俱進,傳承鳳凰山的獨特記憶。
在團隊成員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還有幸采訪到了兩位能夠吟唱山歌的工作人員。兩位阿姨都是鳳凰山下土生土長的居民,在父母輩的指導下習得了唱山歌的本領。兩位阿姨在現場為調研團隊成員展示了幾段吳語民歌,還熱情地為隊員講解河陽山歌以及其背后的故事。阿姨們堅持“好山歌唱出好風情“的標準,不僅可以演唱老式山歌,更能展示自己創曲設詞的新山歌。在阿姨們悠揚清亮的歌聲中,調研隊員仿佛置身于朦朧的水鄉幻境,真切地感受著山歌中那些動人的親情,調皮的愛情以及令人向往的友情。
河陽山歌,作為吳地最有代表的民歌支流之一,在現代的發展洪流下堅守著水鄉人民的精神天空。歌中或傳唱著先秦時期上古歌謠的“彈石、飛土,嗬喲嗨”,或是唐宋時期的“七月嫁,飲佳釀”,亦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紅星閃閃照鳳凰,點點星光耀家鄉”。這些樸實無華的歌詞中寄托著千百年來吳地人民的勤勞、善良、勇敢和活力,折射獨屬于中華兒女的智慧之光。近年來,蘇州市政府攜手張家港鳳凰山地區特有的民俗資源,打造了四景、六點一體的鳳凰山特色旅游文化區。以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突出現代化保護,為非遺保護與特色旅游、文創產業、鄉村振興互融互促,打響具有廣影響力的地域性文化品牌。而河陽山歌,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被請進特色博物館、中小學課堂,甚至還走出江蘇省,前往云南進行“民歌比拼”。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河陽山歌幾經迭代,自覺融入現代中華現代文明建設,以其“聲聲不絕”的魄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見證著中華大地的滄海變遷。
聲動奇跡,聲暖人心。在本次調研實踐活動中,隊員們身臨其境地了解、體驗、感受到了河陽山歌的獨特魅力,將為成員們提供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吳地歷史的珍貴機會。在研究和展覽的過程中,成員們將全身心投入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方面發光發熱。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將會以實地調研獲得的成果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傳播、分享,與傳統民歌一道攜手,共同仰望同一片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