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的視力障礙人士超過1700萬,為便捷視力障礙人士出行,我國建立健全了包括盲道在內的各項無障礙公共設施。然而,盲道的維護工作仍然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破損、侵占、斷頭路,讓這條特殊的通道布滿陷阱與屏障:公眾認知的模糊與行為的隨意,在無形中加劇了盲道功能的失效。七月下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明眸善道,破障前行”社會實踐團走進陜西省各市,將目光鎖定城市盲道,以嚴謹的勘察開展現狀調查,以廣泛的問卷洞察認知鴻溝,并付諸行動清理侵占。

圖為出征前合影
活動伊始,團隊分組對商業區、居民社區、交通樞紐等區域展開調研,發現盲道普遍存在被占用、破損及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在居民社區的調研中,實踐團深入走訪了多個小區,發現許多盲道因年久失修或被私家車、雜物占用而失去功能。部分盲道甚至被綠化帶截斷,給視障人士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團隊還采訪了幾位視障人士,傾聽他們的真實體驗。一位盲人朋友提到:“盲道本應是我們的‘眼睛’,但很多地方要么被占用,要么設計不合理,走著走著就“迷路’了,甚至還會摔倒。"這些反饋讓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盲道問題的緊迫性。

圖為車輛占用的盲道實拍

圖為隊員采訪視障人士
實踐過程中,實踐團不僅詳細記錄、拍照取證,更是立即行動。對于臨時停放的電動車、自行車,主動將其移至規范停車區域;對于店家的廣告牌等,在與店家協商后移動至盲道范圍外;對于停在盲道上的汽車,則在其擋風玻璃上留下精心設計的溫馨提示便簽,提醒車主“請勿占用盲道”;實踐過程中觀察盲人在盲道上的實際通行情況,記錄其遇到的

圖為實踐團成員清理盲道障礙
與此同時,實踐團在實踐開始之前針對盲道的公眾認知問題設計了調查問卷,在商業中心、公園等人流密集處發放問卷,調查市民對盲道的認知程度、是否有破壞盲道的行為以及對盲人出行的態度等;初步統計的問卷結果透露出令人深思的現狀,公眾無障礙意識較為薄弱:高達79%的受訪市民表示“知道有盲道”,但其中僅有約35%能準確說出盲道的引導磚與提示磚的區別;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或家人“偶爾”會將自行車、電動車臨時停在盲道上,理由是“就停一會兒”、“實在找不到其他地方”。

圖為實踐團成員了解盲道公眾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