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助農合作社:在泥土芬芳中聆聽鄉(xiāng)村振興跫音
發(fā)布時間:2025-04-16
閱讀: 一鍵復制網址
2025年3月,河南工業(yè)大學“耕新”實踐團隊走進開封市祥符區(qū)北林村,對繼忠合作社展開深度調研。這座隱于阡陌間的農業(yè)合作社,以“高價收、低價賣”的助農模式扎根鄉(xiāng)土,卻在市場浪潮中艱難前行。團隊成員通過實地探訪、對話負責人與農戶,試圖為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發(fā)展困境尋找破題之鑰。
沙地里的“紅與綠”:助農試驗田的堅守
穿過一片剛抽穗的麥田,幾座藍頂鋼架棚闖入視野。棚外堆著成袋紅蘿卜,沙質土壤在陽光下泛著金色。“沙地種西瓜甜,紅蘿卜洗出來透亮!”合作社負責人王繼忠抓起一把泥土介紹。這片分散的70余畝土地,種著西瓜、紅蘿卜、花生,既是合作社的“試驗田”,也是周邊千余農戶的“標準樣板”。
團隊成員跟隨王繼忠走進儲存?zhèn)}庫,成堆的編織袋上印著“甘肅”“山東”等字樣。“我們從農戶手里七毛收紅蘿卜,八毛賣給商超,每斤只留兩分錢代賬費。”他拍打著一袋剛封口的胡蘿卜苦笑,“去年倒貼了十萬,可鄉(xiāng)親們的貨總得有人收。”倉庫盡頭停著輛舊貨車,擋風玻璃后貼著萬邦市場A15區(qū)9號的通行證——那是合作社在省內最大的銷售窗口。
“留守老人一天掙兩百,可廠房卡在紅線邊”
午后驟雨初歇,十幾位老人戴著草帽在分揀區(qū)忙碌。68歲的李奶奶將紅蘿卜碼進塑料筐:“刨得快一天能裝40袋,掙兩百多塊錢。”合作社常年雇工上百人,九成是周邊村莊留守老人。分揀臺旁的水泥地上,散落著不同顏色的肥料袋。“這是俺們試出來的配方。”王繼忠踢開空袋解釋,“先拿自家地做試驗,效果好再推給農戶。”
當問及發(fā)展瓶頸,他帶團隊走到一片撂荒地前:“想建分揀車間,可耕地只能種糧。”田埂邊的簡易棚里,兩臺洗菜機正在轟鳴作業(yè)。政府去年拆除的違建廢墟上,野草已長到半人高。“要能批下5畝建設用地,我能把收購量翻三倍。”這位80后新農人望著麥田盡頭,眼神里混著不甘與期待。
百萬流水背后的“生死局”:市場鎖喉下的助農長征
賬本上的數字觸目驚心:年采購成本115萬元,肥料支出占四成,凈利潤常年趨近于零。“抖音直播被封,只能開車跑全國找客戶。”王繼忠展示手機里各地客商的訂貨信息,“山東要10斤裝,長沙訂5斤禮盒……”合作社五人團隊中,三人常年在外奔波。
談及未來,他摩挲著營業(yè)執(zhí)照沉默良久:“再難也要扛住。我們停了,周邊幾十公里的農戶就得被壓價。”暮色漸濃,工人們騎著三輪車散去,倉庫照明燈次第亮起。實踐隊員離開時,王繼忠仍蹲在地頭查看西瓜苗長勢——再過兩個月,這批沙地西瓜將通過合作社的渠道,出現在六個省份的超市貨架上。
“他們像毛細血管連接著農戶與市場。”實踐團指導老師感慨。據悉,團隊將把調研結果形成報告,重點聚焦農企建設用地審批困境與供應鏈優(yōu)化方案,為地方政府制定新型農業(yè)主體扶持政策提供參考。在這片充滿張力的土地上,青春智慧與鄉(xiāng)土情懷的碰撞,正悄然孕育著破局的力量。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傳承遵義會議精神,踐行時代志愿擔當
- 為傳承紅色基因,激發(fā)青年團員的歷史責任感,作為班級的團支部書記,在教室組織開展了以“遵義會議,轉折之路與青春擔當”為主題的團日
- 04-14
- 志愿之路,心光匯聚
- 步入大二以來,我一直在積極參加志愿活動,每一段經歷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讓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人生感悟。
- 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