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就業市場的日益復雜,一種名為“慢就業”的現象正逐漸在青年群體中興起。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畢業后立即就業,慢就業者選擇以考研、旅行、實習或自我提升等方式,延緩正式進入職場的時間。2024年11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快應對”青年觀察團赴北京、山東、河南等地進行實地調研,旨在揭示慢就業現象的現狀、動因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團隊成員對多人進行了線下的面對面采訪。在采訪過程中,處于“慢就業”狀態的年輕人表示,在面臨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自身職業規劃的不確定性時,選擇“慢就業”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興趣和職業方向。
團隊成員還采訪了北京市房山區馬安村村支委,他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慢就業”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影響。他指出:“‘慢就業’現象反映了當前年輕人對職業選擇更加審慎的態度,同時也對社會的支持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是新時代經濟、社會變遷的產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社會需要構建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就業環境,如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創業扶持等。” 劉永水支委與團隊成員談論了多產業帶動就業的話題,讓團隊成員對人才培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親眼看到了村委會近幾年取得的種種成果,劉支委也表示將進一步以務實的態度推動鄉村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對村支委劉永水進行采訪 通訊員 查欣怡 供圖 為了全面了解慢就業現象,團隊成員還設計了一份包含基本信息、就業態度、慢就業行為及未來規劃等多個維度的調查問卷。問卷采用選擇題與開放式問題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收集數據。通過網絡平臺與線下活動,團隊共收集了來自北京、安徽、香港等不同地區、不同學歷層次的多份有效問卷。隨后研究團隊將開展數據分析與報告撰寫工作,期望可以分析出足夠有效的結果,進而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有效的政策。
圖為團隊成員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通訊員 侯潤嘉 供圖 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表示,慢就業現象是新時代青年就業選擇的一種新趨勢,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潛在的風險和挑戰。為了引導青年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提高就業質量,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幫助青年更早地明確職業目標和方向;二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慢就業者提供更多的實習、培訓和就業指導;三是加強社會支持,減輕經濟壓力對慢就業選擇的影響;四是鼓勵企業創新招聘方式,為慢就業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應對慢就業現象帶來的挑戰,促進青年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通訊員 侯潤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