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護理科室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參觀并體驗了科室內的中醫特色護理項目,包括耳部刮痧、平衡火罐、隔姜灸等。
耳部刮痧是通過刮痧手法對耳部進行刺激,達到疏耳絡、醒大腦、活氣血、通淤滯、祛寒濕、調五臟的全新養生項目。護理老師介紹該項目:“許多上班族會選擇在工作結束后感到十分疲憊時來做一次耳部刮痧,效果立竿見影,他們常常能在過程中安心地沉入夢鄉,讓疲憊的身心得以充分的休息和恢復。

實踐隊員在體驗過后也表示十分舒適。耳部刮痧契合中醫養生之道,是對中醫技能的進一步發展,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新時代運用。
平衡火罐是以中醫的基本理論為基礎,以現代醫學的神經反射為治療途徑,以達到增加機體器官組織反應、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作用。在進行平衡火罐的項目時,護理老師精準掌握火候和力度,熟練運用閃罐、揉罐、走罐、抖罐等一系列手法,動作流暢,將中醫傳統療法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中西醫結合產生的特色護理手段之一,平衡火罐也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成果。

隔姜灸屬于隔物灸的一種,早在明代就有記載。置姜片于痛處,用艾炷于上灸,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現代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現代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方式,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諸如此類的中醫特色護理項目還有很多,譬如推拿治療、眼科核桃灸、穴位敷貼、耳穴壓豆等,各類護理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見中醫藥文化在不斷創新改進,福澤萬民。
大醫精誠——“愿普救含靈之苦”
實踐隊員還有幸邀請云南省中醫院肺病科祁向榮醫生開展座談會。祁向榮醫生在交流中多次表示,醫者仁心,醫德為先,現代的“醫德”已不再局限于醫生的德行,在一定程度上還指代各項醫學素質。針對這個話題,他從科研與臨床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談及醫生應需要的科研能力時,祁向榮醫生認為,醫生應該注重科研與臨床的結合,在做科研的過程中,應當擔起一個“誠”字。要想實現全面發展,需要注意科研成果有效地向臨床實踐轉化,探求臨床現象背后的原理,并為醫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傳承創新做出切實的努力。

醫德的體現主要還是在臨床工作上。祁向榮醫生談到,要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盡可能地做好患者病情和能力的平衡;醫生應培養“推己及人”的人文關懷,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時注意語言措辭,關注對方的情緒,尊重對方的選擇;醫生應培養“克己循紀”的道德修養,堅持醫藥相關準則,遵循行業相關紀律,建立互信、互尊、互愛的醫患關系。
藥傳千秋——“岐黃一脈惠九州”
在云南省中醫院的中藥藥房,實踐隊員進行了簡單參觀學習。這里與傳統中藥房有所不同,藥柜里不是散裝的中藥,而是包裝好的、規定克重的小包藥材,上面標明了產地、學名、生產日期等,為藥師配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藥房醫生進行了配藥過程的介紹,并表示還有需要改進的方面,例如過程略顯繁雜等。藥房的現代化、機械化建設正在進行中,向著便民惠民的方向不斷改進。

學醫者求天下無病,此為初心;求技藝守正創新,此為醫德。作為新時代傳承醫術的人,醫學生們應當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不忘初心,不負使命。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赴云南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發展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