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7月13日電(通訊員 呂佳瑤 郭心潔)為增強保護生態和愛護環境的意識,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常州工學院"遇見綠水青山,共建碧綠江河”實踐調研團于2024年6月24日起在連云港市灌南縣李集鎮同興社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在親身體驗中切實參與垃圾分類,用點滴行動向社會傳遞著正能量。
人民日報相關報道"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背后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政策實施力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作為環境改善與保護的重要關鍵,垃圾分類更是當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熱點。
猶記得《塑料王國》這部紀錄片中漫山遍野的垃圾,即使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空氣的污濁。我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強制垃圾分類等方法,倒逼全民環保觀念升級,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垃圾分類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基礎,是倡導低碳生活的必然需要,是提升整體文明水平的客觀需要。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向長輩們普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通訊員 郭心潔 供圖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新時尚”到"好習慣”,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全社會人人動手。匯聚更多群眾的志愿服務力量,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攜手垃圾分類活動、奉獻愛心力量,一起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守護更多人的健康生活。
俗話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分種類收集,將有著不同的成分、屬性與利用價值的垃圾統一進行垃圾再資源化,讓垃圾變廢為寶。廚余垃圾經過處理可以變成肥料、飼料,也可產生沼氣用作燃料或發電;可回收垃圾如部分紙類、硬紙板、玻璃、塑料包裝等可以變成新書,新包裝袋等;有害垃圾則可以搖身變為燃料甚至是虹蚓的食物…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到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因此,人人都有責,人人需擔責。

圖為實踐隊員在進行垃圾處理。通訊員 郭心潔 供圖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我們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垃圾分類工作,增強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意識,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使垃圾資源化,這是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新時代新青年,奮勇擔當、主動作為,盡已所能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既減少焚燒污染,又省下土地,還能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具有全民性,而教育引導本身具有普遍性,二者是相互貫通的,垃圾分類教育致力于讓每個人都可以了解認同垃圾分類,并在不斷實踐中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并且通過強大的社會誘導作用,讓人們從根本上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從而形成長遠的垃圾分類的習慣,進而推動垃圾分類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我國實行家、園、社一體的垃圾分類教育模式,強調家庭以及學校對孩子垃圾分類意識的耳需目染,甚至垃圾分類作為一個新興崗位崛起,恰恰是教育引導普及全民垃圾分類意識的體現。

圖為實踐隊員通過觀看垃圾分類相關動畫來普及相關知識。通訊員 郭心潔 供圖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響應黨和人民的號召,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充分彰顯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
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的最后,是在保護我們自己。我們從出生之時就接受著自然的饋贈,她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做好垃圾分類,共筑文明城市,將它融入生活、化為自覺行動,讓中國碧波蕩漾、草木長青,譜寫下"萬里江山恣意開”的生態化章!
通訊員 呂佳瑤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