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教育助力鄉村振興,2024年1月15日,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育見·彝鄉”研究生寒假社會實踐隊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灣丘彝族鄉進行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通過對彝族鄉村民進行訪談以及小范圍兒童主題教育等形式,力求深入了解灣丘彝族鄉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現狀,探尋少數民族文化根脈,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彝漢交融 教育助力
1月16日,實踐隊在當地彝族聚集地展開了實地調研。隊員們從一名彝族在讀大學生處了解到,她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搬到了縣城里,只有在重大節日時會返回位于彝族聚集地老家。在縣城里,她接受了更為優質的教育,所以才有機會考取大學。隨著穿梭于彝漢兩個民族生活的彝族人越來越多,彝族文化也在這樣的交流中得到傳播和理解。
實踐隊發現,當地學校在兒童安全教育方面較為成功,但其教學的形式還較為單一。為進一步了解有關情況,隊員們在與當地學齡兒童的交流中有意識地涉及了拐騙、校園欺凌以及兒童自我保護的相關內容。
“如果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陌生人敲門,你會怎么做?” “我會先假裝家里有大人在,然后第一時間給爸爸打電話。”“假如在學校里遇到高年級同學欺負你,你會怎么辦?”“我會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你們這些應對方法是誰告訴你們的?”“老師在班會上講的!”
為豐富當地兒童安全教育的教學形式,實踐隊于1月20日在老麻窩村委會,通過情景劇、角色扮演等形式對當地留守兒童開展了“四防”(防拐賣、防詐騙、防欺凌、防侵害)主題教育,以期通過“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幫助當地兒童進一步增強安全防護和自我保護意識。
番茄領跑 水果助力
1月18日,實踐隊對當地番茄種植業進行了調研。通過與農戶的交流以及到番茄大棚體驗豐收帶來的喜悅,實踐隊深刻體會了彝族鄉經濟發展的特色與變化。“以前彝族鄉主要種植的是甘蔗,但后來有人開始種植大棚番茄,再加上政府也通過資金補助鼓勵種植。因為種番茄能賺更多錢,所以種植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我們家也是這樣,生活條件變好了,也有錢讓我家女兒去上大學嘍!” 從農戶驕傲的神情中,實踐隊真切地感受到鄉村振興為當地村民帶來的福祉。據了解,番茄種植戶單日產量最高可達2噸,年收入可達15-20萬人民幣。
當地充足的日照時長和晝夜溫差,造就了好品質水果的生長環境。除了大棚番茄外,彝族鄉很多地方還種植芒果、葡萄、甘蔗和火龍果等多種水果。番茄和水果的錯峰成熟為當地村民搭建了較為穩定的收益結構,共同為彝族鄉經濟添磚加瓦,共助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 老有所依
1月19日,實踐隊有幸采訪到一位81歲高齡卻仍在行醫的老黨員。“爺爺,您歲數這么大了,還一直在為大家看病!” “停不下來嘛!年輕時當醫生是為了爭做上進青年!現在幫人看病不是為了賺那幾個錢,而是看到大家健康,心頭就安逸嘛!”
談及到爺爺日常的生活開銷,“除了平時自己賺的錢,國家還會給我們發養老金。金額從最開始每個月60塊上漲到現在的120塊。像我們這樣80歲以上的老人國家還要發50塊的高齡養老補助。”老黨員爺爺代表的是中國千千萬萬的鄉村老人群體,正是國家的養老金政策讓鄉村老人老有所依。
從彝族女孩走出深山,到農村女孩追逐夢想;從當地村民收入穩定,到老人生活有所保障;從鄉村基礎教育發展,到兒童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都能看出鄉村振興戰略在彝族鄉的真正落實。通過此次實地調研,隊員們理解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深刻內涵。站在新時代,更應挑好新重任。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更應當在實踐中深刻領悟、貫徹落實教育家精神。
彝漢交融,共同發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