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老一輩礦業精神,培養學子礦業情懷,11月23日,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在黃金校區逸夫樓輔導員工作室舉辦“礦業人生——尋訪礦業奠基人”活動,我國化學選礦奠基人、我校原科研處處長黃禮煌和老伴受邀講述近70年的“礦業人生”。學院黨建組織員賴華、礦業文化研習傳播社社長羅子賢同學以及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專業學生黨員和學生代表參與本次訪談。訪談由賴華主持。
在老伴的陪同下,黃禮煌走進了黃金校區逸夫樓“礦動力”輔導員工作室。不大不小的工作室,中間是簡潔的會客桌,環桌一周整齊羅列著黃禮煌所著的書籍、擺放著一樣樣懷舊的紀念品。簡單參觀完校園和學院的黃禮煌老師感慨道:“南方冶金學院變化真大!”隨后,黃禮煌安穩的入座,開始講述屬于他的礦業故事。
勤于思考,把老師難到了!
“我們那時候上學條件是特別艱苦的,我們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一有時間就撲到書本上鉆研知識,也特別愛思考。”1975年之前,礦業界一直采用的是物理選礦這一方法,“有一次晚上我們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物理選礦沒有化學選礦呢?”黃禮煌微笑道,緊接著他說:“我們一起去問老師,老師也被我們難住了”。賴華說:“當時的學術氛圍是相當濃厚!”黃禮煌點點頭,說:“當年老師說國內外還沒有化學選礦,但我相信你們這一代一定能創造出化學選礦”。
迎難而上,干出來的化學選礦!
在廣東礦冶學院任教期間,是黃禮煌開始化學選礦的一個重要時期,鉛鋅礦在先前的物理選礦工藝中無法提純。黃禮煌表示當時完全是奔著賺到外貿經濟的心態去開始以化學選礦的方式提純鉛鋅礦。黃禮煌的老伴補充說:“出《化學選礦》這本書是費了好大的勁,每一個實驗和數據都是經過反復的確認的。”黃禮煌說:“當時出《化學選礦》這本書最大的難題是缺少一個中心的理論去貫穿,支撐整本書的內容”。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偶然一次機會,黃禮煌發現荷蘭一本雜志上《電位-pH圖》一文,并受到啟發,以此為基點整理出了完整的理論,同時還以這個理論編寫出較為完整的化學選礦體系講義,黃禮煌還將講義贈送給其他學校,從此“化學選礦”一名響遍了中國大江南北。1990年,《化學選礦》正式出版,代表著礦業界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由此,黃禮煌實現了老師的期望,成為了我國化學選礦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筆耕不輟,不斷創新做貢獻!
黃禮煌自1982年在南方冶金學院任教,一直從事化學選礦的教學,并不斷進行各項研究,在他的任教期間乃至退休后,仍舊醉心科研、著書立說,黃禮煌共出版了九本專著,其中七本專著都是退休后出版。他經過16年的理論對比和方案研究,研究出了低堿介質浮選分離法,解決了德興銅礦“銅硫分離”和“銅鉬分離”兩大難題,并撰寫出版了《浮選》,提出的金屬硫化礦低堿介質浮選分離新工藝是對礦冶界的又一大貢獻。2015年,黃禮煌作為化學選礦的領軍人物在此方面的突出貢獻被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第三版的人物卷。
他還在老伴支持下編寫了自傳。訪談現場,黃禮煌誦讀自傳序言中寫書的初衷:“為了鼓勵后人從小立志,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學習的偉大志向……以一生度三世的干勁和精神,終生不休,獻身科教事業,服務社會,任勞任怨……”。
最后他向在場的礦業類學生寄予厚望,希望同學們能夠踏踏實實做學問、腳踏實地做人,傳承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勤學創新的礦業精神。
黃禮煌,男,1937年出生,贛州市龍南人,教授。1955年考入中南礦治學院,1959年在東北工學院選礦研究班跟隨蘇聯專家進修一年,1960年2月大學提前畢業,先后在衡陽礦業工程學院、廣東礦冶學院、南方冶金學院(現江西理工大學)從事選礦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獨立撰寫了《化學選礦》(一二版)《金銀提取技術》(一二三版)《稀土提取技術》《貴金屬提取新技術》《浮選》《金屬硫化礦物低堿介質浮選》等著作。參加編寫了《選礦手冊》《化學選礦》統編教材等,2015年被編入《中國冶金百科全書·礦冶卷》第三版人物卷。曾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會委員、中國黃金學會理事、《江西有色金屬》編委等職,獲省部級多項科技進步獎多項,是我國化學選礦和金屬硫化礦低堿介質浮選分離新工藝的創始人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