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了解情況,助力活動開展
在正式開展支教志愿活動前,科普志愿服務隊成員多次開展線上線下會議并商議支教活動開展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并去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物理演示與探索中心”借取科學課所需要的演示儀器,另外,團隊骨干成員多次前往周家溝社區與社區負責人黃慧老師進行線下溝通,了解到社區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主要接納周家溝社區內二年級到六年級的70余位小朋友來參加此次活動并且他們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平時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非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因平時的工作時間長而很少陪伴孩子,于是作業輔導成為了一大難題。為此,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在原有的七門課的基礎上為小朋友們增設輔導課,以解決廣大社區家長的后顧之憂。活動開展之前,小朋友們對實踐隊員感到十分陌生,相處起來比較拘謹。為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實踐隊員瞿麒瑩在支教活動正式開展前對孩子們進行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讓孩子們在分享自己的防溺水小技巧的過程中消除內心的隔閡。很快,實踐隊員就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科學啟童智,安全伴你我
科學課是科普志愿服務隊的特色課程,也是啟迪小朋友們的智慧的關鍵課程。課前隊員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精心制作了主題為“溫柔電擊演示實驗”的PPT。課上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顏愷首先帶領小朋友們了解有關電的基礎知識及電的作用及危害,隨后隊員以干電池和球形磁鐵為實例,讓社區的小朋友們更好地理解使物體帶電的三大方式之一的“感應起電”的原理,另外,隊員顏愷還將實現準備好的氣球與自己的頭發進行摩擦,隨后用摩擦過的氣球去吸引碎紙屑,隨著氣球與紙屑間的距離不斷縮小,紙屑由于摩擦起電的原理緊緊地吸附在氣球表面。教會小朋友安全用電是本節科學課的教學目的,在講完有關電的科學原理后隊員給小朋友列舉了生活中易觸電的場景,教導小朋友不要隨便觸摸裸露的電線,雨天不要躲在大樹下避雨以避免觸電。
理論教學與具體例子輔助教學的有效結合,有效減輕了小朋友們的學習負擔并很好地滿足了他們對科學原理的好奇心。科學課上,每當小朋友對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的困惑得到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解答后,小朋友的臉上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理論教學與具體例子輔助教學的有效結合,有效減輕了小朋友們的學習負擔并很好地滿足了他們對科學原理的好奇心。科學課上,每當小朋友對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的困惑得到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解答后,小朋友的臉上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書法厚底蘊,好字添亮點
俗話說“字如其人,人亦如其字”,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可以從他的字跡中看出來,習得一手好字也能幫助小朋友的卷面增添亮點。為此,科普志愿服務隊特為社區小朋友開設書法課。在書法課上,隊員楊柳由“倉頡造字”引入,帶領小朋友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同時,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楊柳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用盡量貼合小朋友的認知水平的方式,以具體的漢字為例為小朋友講解漢字中常用偏旁、部首的書寫要領,考慮到小朋友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困惑,她鼓勵小朋友在課堂上踴躍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對書法學習有困惑的小朋友進行一對一輔導。
經典詩詞千古誦,優秀文化代代傳
國學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而學習詩詞能幫助小朋友們陶冶情操,同時也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為此,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熊鑫穎以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為例,從走近作者、誦讀課文、文章結構、課堂小結這四個方面為小朋友解讀中國古典詩詞。課上隊員先向小朋友展示了《登鸛雀樓》全文,鼓勵小朋友自行誦讀和初步感知,讓小朋友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隨后,隊員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的生平簡介及該詩的創作背景并對詩詞內容進行了逐層地解讀。在解讀全詩所蘊含人生哲理環節,小朋友積極發表自己對該詩主題的理解,正如詩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說,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見更遠的地方,小朋友們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爭取今后走向更高的平臺。
了解紅色故事,感受榜樣力量
7月14日是愛心支教志愿活動的最后一天,當天上午科普志愿服務隊隊員應社區的需要,為社區小朋友帶來了清廉紅色經典誦讀課程,為小朋友講述了周恩來、朱德、焦裕祿等人的清廉紅色事跡。課前,小朋友都佩戴紅領巾、穿著各自的校服,課上,小朋友們跟隨隊員大聲朗讀各位歷史人物的廉潔事跡,感悟先輩身上那種廉潔奉公、克勤克儉的優良風范。小朋友們表示,自己將以先進模范人物為學習的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7月14日下午,此次暑期愛心支教志愿活動也迎來了結營儀式,結營儀式上社區工作者對在課堂上表現優異的小朋友及科普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頒發榮譽證書,至此,本次暑期愛心支教志愿活動圓滿結束!
此次愛心支教志愿活動中科普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向小朋友們傳授了頗多的科學知識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隊員們的耐心答疑使得小朋友們在暑期作業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得到了及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