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地膜,千頃沃野
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紙日可待”團隊帶著自主研發的生物質基全降解紙地膜,奔赴東營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試驗田。對這支深耕農業綠色材料的團隊而言,此行不是簡單的技術推廣,而是一場將實驗室成果“種”進土壤的實戰檢驗——讓實驗的科學原理對接鹽堿地改良的現實需求,讓全降解技術的創新構想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的雙重目標。腳下是泛著白堿的土壤,身旁是待覆膜的棉花苗,隊員們深知,每一寸地膜的鋪設,都是對“科技破解土地難題”的鄭重承諾。
試驗田里,團隊成員與當地農技員默契配合,有條不紊地開展覆膜作業。“鹽堿地保水難、地溫低,普通地膜要么不透氣,要么降解后留殘膜,你們這紙地膜真能解決這些問題?”種植戶張大叔的疑問,道出了鹽堿地農戶的普遍擔憂。團隊負責人一邊演示地膜鋪設技巧,一邊耐心解釋:“我們的地膜用木質素和天然膠乳做原料,不僅拉力強、耐鹽堿腐蝕,降解后還能給土壤增肥。您看這地膜的厚度和透氣性,專門針對鹽堿地環境做了優化,能幫棉花苗鎖住水分、提高地溫。”說著,他拿起檢測儀器,現場測量地膜的水蒸氣透過率,數據直觀地印證著技術優勢。
隨后,團隊還設置了對照試驗區,分別鋪設傳統PE地膜、普通降解地膜與自主研發的紙地膜,計劃定期監測不同地塊的土壤鹽分、含水率、作物生長情況。隊員們頂著烈日,仔細記錄每一塊試驗田的基礎數據,汗水浸透了實驗服,卻絲毫未影響他們的專注。“之前在實驗室做了無數次耐鹽堿測試,今天終于能在真實的鹽堿地里驗證效果,這對后續技術優化太重要了!”團隊成員擦了擦額頭的汗,語氣里滿是期待。
農技站站長在現場感慨:“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地膜,更是給鹽堿地種莊稼的新希望。要是這技術能大面積推廣,咱們東營的鹽堿地就能變成真正的糧倉!”團隊指導老師也表示,此次鹽堿地試驗是技術落地的關鍵一步,團隊會持續跟蹤監測數據,不斷完善地膜配方和應用技術,讓“紙地膜”真正成為鹽堿地農業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未來,“紙日可待”團隊將以東營試驗為起點,進一步探索紙地膜在不同鹽堿化程度土地的應用方案,推動技術與鹽堿地治理、特色作物種植深度融合。他們堅信,當科學創新的力量扎根鹽堿地,當青春的汗水澆灌希望的田野,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終將在一紙地膜的守護下,綻放出千頃沃野的生機與活力。
實踐總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