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童夢繪綠團"實踐團隊奔赴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吳家場社區與光華公園,開展了為期四天、以"播撒綠色種子,點亮童夢未來"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戰略引領下,該團隊積極響應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通過創新教育模式推動綠色理念在社區層面的傳播與實踐。
創意拼貼:環保理念的藝術表達 7月13日上午,首場活動"綠色環保卡紙作品制作"在吳家場社區拉開帷幕。志愿者以啟發式提問開啟課堂:"如果垃圾不分類,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為什么綠色對地球很重要?"孩子們爭相舉手,踴躍回答,現場氣氛熱烈活躍。
在創作環節,孩子們運用各色卡紙進行創意拼貼。有的拼出綠色樹傘,寓意守護地球;有的拼貼藍色海洋,呼吁保護水資源。志愿者將《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內容融入指導過程,深入淺出地講解垃圾分類和資源節約知識。最終,所有作品匯聚成一面寓意深遠的"綠色夢想墻"。
活動特別設置了"小講解員"環節。一位孩子舉著自己的拼貼畫動情地說:"我想讓綠色的傘保護地球,不讓它被污染破壞。"這真摯的表達贏得了現場居民的廣泛共鳴。
自然印跡:生態美學的實踐體驗 7月15日下午,第二場"植物扇面噴繪"活動繼續在吳家場社區開展。志愿者首先展示銀杏、梧桐等常見植物葉片,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葉脈結構和形態特征,深入淺出地講解植物在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中的重要功能。
創作過程中,孩子們將葉片精心布置于扇面之上,輕輕噴灑顏料。當葉片移開的瞬間,清晰的葉脈輪廓與絢麗的色彩圖案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的自然藝術品。活動穿插的環保知識問答環節,通過即時反饋機制強化學習效果,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態知識。
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自豪地舉著自己制作的扇面相互欣賞,有的表示要將作品帶回家中,讓更多人了解環保的重要性。這種將自然科學與生態美學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在藝術創作中深化了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
戶外課堂:生態認知的深度體驗 7月18日,實踐團隊將課堂延伸至光華公園,開展"綠色科普繪畫教育"活動。志愿者帶領孩子們開展"綠色尋寶"游戲,在自然環境中尋找并識別各類植物葉片、環保標識和生態設施。一位孩子在發現環保提示牌后興奮地說:"公園里也在提醒我們要保護環境!"
回到繪畫區后,孩子們將觀察所得轉化為藝術創作。有的描繪林木、蝴蝶與鳥類棲息地,有的表現清潔能源與綠色建筑。志愿者在指導過程中,適時講解低碳生活和生態保護知識,引導孩子們思考"如果森林消失會發生什么"等深層生態問題。
在特別的"綠色心愿卡"環節,孩子們認真寫下環保承諾:"我要每天節約用水,不亂丟垃圾。"這些質樸的心愿被張貼在"綠色愿景樹"上,形成了從認知到行動的完整教育閉環。
實踐成效:綠色種子的生根發芽 本次系列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前后測評估發現,參與兒童在環境知識認知、環境態度傾向和環境行為意向三個維度均有明顯提升。社區居民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活動既豐富了兒童的暑期生活,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實踐團隊探索出的"體驗-反思-行動"環境教育模式,為社區層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鑒。這種高校與社區聯動的教育模式,既發揮了高校的專業優勢,又滿足了社區的教育需求,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環境教育研究,完善課程設計和評估體系,推動實踐活動常態化、系統化發展。通過持續創新教育方法,不斷提升環境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新一代貢獻力量。(通訊員靳露瑤羅星翟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