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交織著歸家期盼與旅途疲憊的冬日,我踏入了阜陽火車站那片喧囂而溫情的天地,開啟了一段銘刻于心的志愿服務之旅。當“紅馬甲”披上肩頭,我不僅是穿梭于人潮中的一抹亮色,更成為了千萬旅客歸途中的青春驛站。每一次指引、每一次托舉、每一次微笑,都在無聲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讓這個寒假在服務社會的熔爐中閃耀出別樣光彩。
穿梭人潮:在細微處點亮歸途星光
甫入春運時節的阜陽站,日均數萬旅客匯成洶涌人潮。我的崗位始于熙攘的進站口,化身為“流動的咨詢臺”:
智慧導航,破譯行程密碼:面對旅客對復雜換乘路線、時刻變更的焦慮,我熟練運用鐵路12306APP及電子屏信息,迅速規劃最優路徑。一位攥著皺巴巴車票、鄉音濃重的老大爺,因錯過原定班次手足無措。我逐字核對候補車次,帶他前往重點旅客候車區,并聯系值班員優先檢票。他緊握我手的微顫與連聲“好閨女”,讓我讀懂信任的重量。
巧化紛爭,守護方寸秩序:高峰期的安檢通道常如緊繃的弦。當兩位旅客因行李堆放爭執推搡,我迅速介入,一面協助分流行李加快過檢,一面溫言勸解:“歸家心切大家都理解,咱們互相讓一步,都能早點見到親人!”矛盾在協作中消融,隊伍恢復暢通。這讓我領悟:善意是化解摩擦最柔韌也最有力的武器。
負重前行,托舉溫情瞬間:看到一位年輕母親獨自推著嬰兒車,身后還拖著兩個半人高的行李箱蹣跚挪動,我立刻上前:“我來幫您!”將箱子穩穩抬上樓梯時,她懷中寶寶對我綻開無邪笑容。那一刻,臂膀的酸脹瞬間化為暖流——原來“力所能及”四字,足以撐起他人一片晴空。
心靈共振:于無聲處聆聽人間百味
服務不僅是體力付出,更是情感的深度鏈接:
傾聽的治愈力:在母嬰候車室,一位因列車晚點焦灼落淚的孕婦向我傾訴獨自產檢的委屈。我遞上溫水,安靜陪伴。當她情緒平復后感慨:“姑娘,謝謝你愿意聽我說這些...” 我恍然:有時治愈無需妙語,傾聽本身就是最深的共情。
危急時刻的擔當:突遇一位老人暈眩癱坐,我邊用對講機呼叫醫護,邊疏散人群保持通風,并用培訓所學的急救知識監測其脈搏。當救護人員抵達確認無大礙,家屬含淚致謝時,我深刻體認到:志愿紅馬甲不僅是標識,更是危難中值得托付的生命屏障。
淬煉成長:汗水澆灌的青春答卷
這方小小驛站,恰似社會大學的生動課堂:
復雜情境的智慧考驗:面對旅客因系統故障無法取票的群體性焦慮,我協同隊友迅速制定“分流-解釋-代辦”流程:一組安撫情緒,一組引導至人工窗口,一組協助手機操作。當危機高效化解,我領悟了“冷靜分析+團隊協作”的真諦。
“被需要”的價值覺醒:一位盲人旅客緊握我引導杖的手說:“有你在,這嘈雜車站好像有了光。” 這份沉甸甸的托付,讓我徹悟個體微光亦可照亮他人世界——這便是社會責任感最熾熱的注腳。
當最后一班夜車駛離站臺,褪去紅馬甲的我已非昨日少年。車站的喧囂沉淀為內心的豐饒:我學會在混亂中建立秩序,于焦慮中播種安寧,更在每一次傾力相助中,觸摸到個人價值與社會脈動的同頻共振。這份冬日里的堅守,不僅溫暖了萬千歸途,更在我心田點燃一束不滅的星火——它時刻提醒我,真正的成長,永遠發生在“我”與“我們”緊密相連的廣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