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間,夏風融融;初心灼灼,步履不停。7月15日到8月4日,山東理工大學向日葵暑期社會實踐團以濟南市長清區為核心場域,圍繞紅色文化調研、革命場館尋訪與紅色支教行動三大主題,開展了為期20天的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學子們以腳步丈量、用心感悟、傾情傳承,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探訪熱土尋根脈,調研傳承探真章 實踐團首站深入濟南市長清區孝里街道,以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深度調研當地紅色文化傳承現狀。成員們的足跡遍布社區廣場、臨街商鋪與居民院落,在與當地群眾的面對面交流中,梳理紅色記憶的流轉脈絡。在這片浸潤著革命歷史的土地上,調研組聆聽到了老年群體對本地革命史實的熟稔,退休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大峰山革命故事的殷切期盼,以及青少年對多元化紅色教育的熱切期待。這些源自基層的聲音,共同繪就了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鮮活畫卷。

實踐團成員與居民交談圖片賈凱宜攝
調研過程中,不同年齡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差異漸次浮現:長者心中蘊藏著鮮活的歷史記憶,青壯年群體的了解則相對有限,而青少年一代熱情高漲,渴望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傳承形式。這些發現,不僅為實踐團后續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錨定了方向,也讓團隊對“如何讓紅色基因跨越代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實踐團成員與少先隊員交談圖片林予淳攝
場館尋訪憶烽火,家書字字映初心 帶著調研中對紅色傳承的思考,實踐團走進山東省老戰士紀念館、石麟山烈士陵園與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泛黃的信箋中觸摸革命先輩的精神脈搏。山東省老戰士紀念館內,于慶春烈士的家書尤為動人,信中既有對家人“見字如面”的溫情牽掛,更有“為革命事業奉獻一切”的鏗鏘誓言,質樸文字間跳動的赤誠之心,讓成員們真切感受到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實踐團成員為烈士送信圖片賈凱宜攝
石麟山烈士陵園里,實踐團成員向烈士們送出跨越時空的“回信”,將高鐵飛馳、鄉村振興的時代新貌一一寫在信中,告慰長眠的英烈。紙頁在微風中輕顫,仿佛在傳遞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而在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軍民往來的書信更顯珍貴:戰士們筆下保家衛國的決絕、后方百姓信中支援前線的堅定,字字句句串聯起烽火歲月里“軍民同心鑄山河”的壯闊圖景,讓“家國情懷”變為可觸可感的歷史溫度。
紅韻支教潤童心,薪火相傳育新苗 基于前期調研成果與場館尋訪的深刻感悟,實踐團在長清區儒師教育開展為期14天的暑期支教活動。團隊精心設計課程體系,讓知識補給與精神培育同頻共振:文化課上,語數外基礎輔導幫助孩子們夯實學業根基;特色課程中,紅色家書誦讀讓家國情懷在朗朗書聲中浸潤心靈,紅歌傳唱讓革命精神隨旋律流淌,“泡泡龍實驗”等科學實驗課程則點燃學生們探索未知的熱情。

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的合照賈凱宜攝
從教具籌備到多輪集體備課,實踐團以專業的態度保障教學實效。課堂上,紅色故事不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語言與場景;革命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互動教學的點點滴滴。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傳承方式,既填補了當地暑期教育資源的缺口,更讓紅色基因在童心深處扎根生長,為培養紅色傳人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實踐團成員和當地負責人合照賈凱宜攝
從熱土調研到場館尋訪,從歷史感悟到支教實踐,向日葵暑期實踐團以青春之力激活紅色資源。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傳承不是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需要在當代語境中找到更鮮活的載體。未來,團隊將繼續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讓烽火家書中的初心與信仰,在代代相傳中永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