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活態見證,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7月29日至8月2日,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千年古村傳風貌,三產融合譜新篇”團隊深入吉安,開展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調研,探尋這座“廬陵文化活化石”在風貌傳承與三產融合中的創新實踐,為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尋找青春答案。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與沉浸體驗,旨在深入了解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尋根:解碼千年文脈,筑牢振興根基 青石巷道在千年古樟掩映下蜿蜒,依八卦形制布局的釣源古村,宛如一部攤開的立體史書。實踐隊首站便聚焦這部“史書”的靈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生態智慧,為古村活化“尋根”。實踐隊員們在移步換景中,真切感受到了廬陵文化浸潤在建筑與自然交融中的古典意境。在歐陽氏宗祠,“廬陵三絕”(磚雕、木雕、石雕)靜靜訴說著“一門九進士”的科舉傳奇與家族榮光。實踐隊員們在歐陽修家風館聆聽村民口述“耕讀傳家、孝廉立身”的祖訓精髓,感受到廬陵文化中這份關于家風與品德的智慧,在釣源古村的歲月流轉中始終鮮活。
圖為實踐隊員了解廬陵歐陽氏歷史 李婷 供圖
探路:三產融合發力,激活資源價值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釣源古村在傳統村落“活態”傳承中的好做法、好方案,實踐團隊制定了詳細的調研計劃,與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文創工坊負責人、民宿運營者、村民進行深入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與需求。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見證了科技對傳統農業的改造,特制菌劑改良土壤后,生態稻米和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價值顯著提升;了解建筑改造與空間活化如何將百年古韻與現代功能完美融合,保留贛派民居形制,植入文旅業態;領會“農業+文化”融合對于拓展其社交與生態影響的重要作用。“游客動手做、現場買,文化活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圖為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講解釣源古村三產融合振興歷程 李婷 供圖
聚力:共建共享賦能,繪就振興圖景 此次古村實踐調研,既是對鄉村振興路徑的深度探尋,更是青年學子與古村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實踐隊圍繞“三產融合”,走訪20余戶村民、訪談5名返鄉青年和老手藝人,梳理出古村農文旅結合現實中的一些問題,并針對性設計了文創包裝方案,提供了10余條落地建議。通過實打實的對接與獻策,隊員們既摸清了古村振興現狀,更深化了“鄉村振興需專業人才”的認知,堅定了助力鄉村發展的信念。在交流中,“共建共享”圖景清晰展現:青年返鄉創業,老匠人重拾技藝,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受益者”,讓古村根基更牢、活力更盛。實踐隊員們表示,將把實踐所得轉化為學習素材與行動,動員更多人關注鄉村振興中的“人”與“文”,為古村落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圖為實踐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合照 唐梓耀 供圖
展望未來,“千年古村傳風貌,三產融合譜新篇”社會實踐隊將堅守初心,勇毅前行。我們會持續扎根釣源古村這片承載著千年文脈與振興希望的土地,不僅關注古村建筑的保護與活態利用,更致力于深化三產融合模式的探索與升級。以高校專業優勢對接地方發展訴求,我們將不斷拓寬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努力在文化傳承中激發產業活力,在產業發展中反哺文化保護。我們堅信,青春的擔當能為古村注入蓬勃動能,創新的思維能為振興點亮前行之路,我們會用青春的熱忱與智慧,為釣源古村的長遠發展傾注力量,讓這座千年古村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更耀眼的光彩。
通訊員:王碩 唐梓耀 應詩怡 辛佳琪 王莉 張雨航 李婷 廖彤 徐愛婷 童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