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驕陽下,四川輕化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宜路生花,三江薪傳”實踐團隊踏上宜賓大地,以“鄉村教育振興+紅色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助力”為核心,在翠屏區金坪鎮、南溪區、長興鎮多地展開“三下鄉”社會實踐。從課堂里的知識啟蒙到田埂上的產業調研,從紅色場館的精神淬煉到鄉村地頭的實踐探索,團隊用腳步丈量鄉土,用青春書寫擔當,在三江之畔奏響新時代青年服務鄉村的動人樂章。

(圖1:前往宜賓市翠屏區秀才村 商智宇攝)
紅色基因傳承:從英烈足跡到童心播撒 紅色文化是團隊實踐的精神坐標。在翠屏區金坪鎮紹光村,隊員們走進陳紹光烈士紀念館,凝視著零下三十多度極寒中仍緊握鋼槍的烈士遺物,聆聽其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事跡。

(圖2:陳紹光烈士紀念館 商智宇攝)
“凍僵的手指仍堅守陣地,這份赤誠是我們的精神燈塔。”隊員李也欣在筆記中寫下感悟。而在南溪區官倉街,清代木構串架建筑的朱德舊居內,一磚一瓦見證著革命先輩早年的成長軌跡,團隊成員在天井花園的斑駁光影中,觸摸著“追尋正道”的初心密碼。紅色故事不止于場館,更走進了鄉村課堂。
在秀才村與紅德村的教室里,隊員們以“趙一曼的戎裝與家書”為切口,結合宜賓本地紅色記憶——從白花鎮的生活印記到“未惜頭顱新故國”的絕筆,讓孩子們在“看圖猜英雄”“如果是我”等互動中,理解21歲英雄從護士到戰士的抉擇。紅德村穿藍衣服的小男孩自豪分享“奶奶講的趙一曼故事”,秀才村孩子們在烈士名言誦讀中眼含熱淚,紅色基因在童聲與凝視中完成代際傳遞。

(圖3:紅德村公益課堂 商智宇攝)
教育賦能鄉村:科技與溫情共筑童心港灣 針對鄉村留守兒童成長需求,團隊打造了“科技+紅色+實用”的多元課堂體系。
機械工程專業特色成為科普利器:3D打印課堂上,從“平面畫到立體生長”的原理講解,到傳國玉璽、龍王模型的實物展示,讓孩子們驚呼“機器能‘畫畫’變東西”;自然探索課上,隊員化身“自然導師”,帶孩子們觀察果蔬生長、解析天氣現象,將鄉土萬物轉化為生動教材。除了知識啟蒙,團隊更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與安全防護。

(圖4:秀才村公益課堂 講解3D打印 李也欣攝)
“情緒盲盒”游戲中,孩子們通過肢體表演傳遞喜怒哀樂,在歡笑中學會表達;“家庭逃生路線圖”繪制課上,結合貴州榕江、四川珙縣災害案例,用情景模擬教會地震、泥石流避險技巧;紅色課堂與科技課堂的融合,更讓“保家衛國”的信念與“科技強國”的夢想在孩子們心中共振——有孩子立志“用3D打印造火箭零件”,更有孩子堅定表示“要像趙一曼一樣守護國家”。

(圖5:秀才村公益課堂 講解如何控制情緒 李也欣攝)
產業調研助力:田間地頭的振興思考 鄉村振興的根基在產業。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聚焦特色產業痛點,用專業視角探尋發展路徑。在金坪鎮秀才村的枇杷、葡萄種植基地,隊員們與果農蹲在果園交流,記錄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不足”“采后保鮮缺技術”“電商物流成本高”等難題,老果農一句“關心果子咋賣得更好,這份心難得”道出期待。

(圖6:與秀才村村民合照 李也欣攝)
在長興鎮12000余畝麻竹基地,團隊與四川正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97級校友鄭尚崇深入探討。
從2001年退耕還林的荒蕪起步,到如今“農戶種植+政府補貼+公司收購”的產銷模式,麻竹產業已實現年1萬噸產量,葉片做天然包裝、竹筍加工遠銷海外,甚至通過PLC技術將酒廠廢水轉化為肥料,實現綠色循環。但“人工剪枝累”“二產分揀貴”的困境,讓隊員們結合機械專業知識,與企業探討自動化設備引入的可能性,為產業降本增效出謀劃策。

(圖7:與長興鎮麻竹基地負責人交流 蔣澳宇攝)
青春擔當:在鄉土間書寫成長與希望 “在課堂,孩子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教育的力量;在田間,農戶的期盼讓我們讀懂責任;在紀念館,烈士的壯舉為我們校準方向。”從科普課堂上孩子們緊握3D打印玩具的興奮,到果農緊握隊員雙手的信賴;從烈士紀念館內的靜默佇立,到產業座談會上的熱烈討論,實踐團隊以“知識+行動”的雙重實踐,讓“三下鄉”不止于走過場,更成為連接校園與鄉村的紐帶。

(圖8:金坪鎮秀才村公益課堂合照 商智宇攝)
這場跨越宜賓多地的實踐,是一次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孩子們收獲了知識與夢想,鄉村產業得到了智力支持,而隊員們則在綠水青山間讀懂了“鄉村振興”的分量。正如團隊在總結中所言:“宜路生花,是因為每一步都踏著紅色足跡;三江薪傳,是因為每顆心都裝著鄉土未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次第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