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的一系列動態引發廣泛關注,展現出當代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蓬勃活力,也揭示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的廣袤田野,大學生志愿者帶來新觀念、新技術,為農業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社區里,他們為孤寡老人送去關懷,協助開展文化活動;大型賽會中,他們以專業服務與青春熱情展現城市形象。在支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利用線上資源和創新教學法,為偏遠地區孩子打開知識新窗;疫情期間,他們沖鋒在前,參與卡點值守、物資配送,成為抗疫的青春力量。這些行動優化社會資源分配,推動文明風尚傳播,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熠熠生輝。

投身志愿服務,大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在溝通協調、團隊合作中鍛煉綜合能力。志愿服務中的利他行為,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強化社會責任感,實現從關注個人發展到心系社會福祉的跨越,精神境界得以升華。
然而,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存在隱憂。部分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獲取學分、增加求職籌碼,動機功利,削弱了志愿服務純粹性。培訓體系不完善,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導致志愿者專業能力不足,難以應對復雜服務需求;激勵機制單一,多以榮譽表彰為主,物質和政策支持少,難以長期維持志愿者積極性;社會對志愿服務認知有限、支持不足,尚未形成成熟保障體系 。
要破解這些難題,高校應完善志愿服務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過程指導;社會需營造尊重、支持志愿服務的氛圍,提供資金、場地等資源保障;大學生自身要從內心認同志愿服務精神,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主動參與,不求回報。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多方攜手,才能讓志愿服務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扎根生長,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雙贏。(來源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冷霞、樊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