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帶著使命,奔赴實踐場6月26日—27日,安徽中醫藥大學“岐黃青年在路上”科普實踐團懷揣著對中醫藥文化的熱忱與傳承使命,前往了合肥市錦繁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三河鎮北街社區,開展了以“中醫藥文化科普與傳承”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整個實踐中,指導老師的話總是縈繞在隊員們的耳畔,“這次實踐,是一個讓中醫藥文化走出課本、走出校園,在鄉野地頭、社區街道落地生根的契機”。隊員們都明確方向,懷揣著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命,期待用所學知識,為中醫藥文化科普添磚加瓦。
種植基地:見證中醫藥產業活力實踐團初至錦繁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便見到大片金絲皇菊田在眼前鋪展開來。合作社負責人向實踐團隊員們介紹了藥材的種植流程、生長特性以及鄉村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特點。
在合作社的“古城黃金菊直播間”里,隊員們嘗試直播帶貨,向網友介紹金絲皇菊的藥用價值與飲用功效。這也讓隊員們意識到,中醫藥鄉村產業正在借助現代電商平臺煥發生機,而作為中醫藥學子,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優質中醫藥產品,助力產業發展。

在種植田地里,隊員們近距離觀察植株,學習辨別特征、養護知識。親身觸摸這些中藥材,比起書本上的圖片和文字,更能讓人理解中醫藥的“根”。這也讓隊員們明白,向大眾科普中醫藥,不能只講理論,要結合實際,讓大家看到中醫藥從田間到應用的完整鏈條,才能真正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社區科普:讓中醫藥融入生活次日,實踐團來到三河鎮北街社區。在社區活動室內,居民們熱情參與。實踐團隊員為社區居民,講解中醫藥的歷史發展,科普中醫藥養生知識,從日常茶飲的功效,到二十四節氣對應的養生建議,把晦澀的中醫藥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小貼士。看到居民們認真傾聽、頻頻點頭,隊員們明白,這些知識正走進他們心里。

在中醫藥文化技藝體驗區,實踐團隊員為一位大伯進行穴位推拿。大伯起初有些緊張,隨著手法推進,他逐漸放松,結束后還豎起大拇指夸贊。這小小的認可,讓大家都感受到中醫藥傳統技藝的魅力,也堅定了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決心。在香囊制作環節,居民們在隊員們的指導下,挑選藥材、親手制作。看著他們拿著裝滿中醫藥材的香囊,臉上洋溢著好奇與欣喜,隊員們明白,這種沉浸式體驗,能讓中醫藥文化更直觀地被大眾接受,讓“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日常健康守護。
街頭問卷:傾聽大眾聲音午餐后,小雨紛紛,實踐團隊員們走上三河鎮北街街道,開展中醫藥認知與健康需求問卷調研。在問卷調研過程中,居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中醫藥文化都是通過口口相傳,這些內容真的能有用嗎?頓時,隊員們明白了,中醫藥文化的科普是必不可少的。其間,隊員們也收到了很多其他反饋,但最終總結下來就是——中醫藥文化科普,要貼合大眾需求,才能更有實效;中醫藥文化科普,是每位中醫藥學子的必修的實踐之一。
回首:科普是傳承的橋梁回顧實踐歷程,從藥田見證中醫藥產業活力,到社區讓中醫藥融入生活,再到街頭傾聽大眾聲音,每一步都讓隊員們體會到中醫藥文化科普的重要性。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在現代社會,仍有許多人對其了解有限。科普,就是連接中醫藥文化與大眾的橋梁。通過科普,我們能讓大眾看到中醫藥從種植到應用的全流程,感受中醫藥傳統技藝的魅力,理解中醫藥“治未病”的健康理念,進而認同、傳承中醫藥文化。
作為實踐隊員,作為中醫藥學子,這次實踐也讓大家明白,中醫藥文化科普任重道遠,但也充滿意義。未來,愿繼續投身其中,把中醫藥文化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地方,讓岐黃之術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彩,讓更多人受益于中醫藥的智慧,讓中醫藥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