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9月15日訊](通訊員:周黎明)2023年8月14日,小組成員經指導老師的引薦,來到了光大環境,光大環境是中國最大環境企業、亞洲領先環保企業、全球最大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以及世界知名環境集團,作為中國首個一站式、全方位的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光大環境聚焦固廢、泛水、清潔能源三大核心領域,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張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公司展廳,并對張琳老師進行了采訪。
在張琳老師的介紹下,我們感受到光大環境的企業文化和對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視程度,也認識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作為一站式、全方位的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光大環境緊跟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制定了符合自身特點和定位的“三碳”發展目示及行動計劃,聚焦管理提升,穩步推進轉型。“三碳”是光大環境結合公司實際制定的目標,即“發展負碳企業、打造零碳工廠、追求低碳生活”,也彰顯了企業的責任擔當。
張琳老師同時帶我們參觀了光大環境的所獲榮譽和專利,時間跨度達十幾年,獎項種類也很豐富,也體現了光大環境作為中國首個一站式、全方位的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所擁有的企業底蘊和企業實力。
隨后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光大環境的核心成果,如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危廢焚燒技術、餐廚垃圾處理技術、煙氣凈化技術等,也重點從生物質能的利用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綠色環保的工藝流程。
最后,張琳老師為我們著重講解了他們對餐廚垃圾的處理工藝流程,從接料斗到最后的沉降管制生物柴油,每一步都體現出他們公司對綠色環保、“雙碳”政策的重視程度。通過制生物柴油這種綠色能源的方式減少對傳統汽油煤油的利用率,也間接減少了碳排放量。
參觀完光大環境科技的展廳,張琳老師前往會議室為我們講解了雙碳政策提出的背景以及如今全球環境形勢。老師首先講述了雙碳政策的定義,是鼓勵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和增加碳匯的政策。它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制定的。其提出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科學家們已經提出警告,地球正在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威脅,其中二氧化碳排放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成為全球社會關注的焦點。
2. 巴黎協定:2015年,世界各國在巴黎達成了歷史性的氣候變化協議,旨在控制全球變暖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爭取將溫度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雙碳政策是各國履行巴黎協定承諾的重要舉措。
3. 可持續發展要求: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實施雙碳政策有助于推動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促進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 國際合作趨勢:各國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性和跨國性特點,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來應對。許多國家已經提出了碳中和或零碳目標,并推動采取相應政策措施,雙碳政策是應對這一趨勢的重要步驟。
在這些背景下,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制定并實施雙碳政策,通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匯來應對氣候變化。雖然已取得成效,但如今全球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改善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肩負的重任。
聽完張琳老師的講解,團隊成員意識到了如今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動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采取行動。
團隊成員認為,首先應提高環境教育,讓人們了解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個人行動的影響。同時要積極倡導低碳出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減少塑料使用,選擇可重復使用的替代品,如環保購物袋和水杯也是必要的。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共同努力,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保護寶貴的自然環境。
最后我們向張琳老師提問:”我們了解到貴公司的垃圾焚燒技術很成熟,那么是在“雙碳”政策提出后,貴公司進行哪方面的改進呢?”
張老師回答說:“2005年屬于一種垃圾圍城的狀態。基本上那個時候的垃圾還是以填埋為主,外加大量人口,導致產生大量垃圾,我們的做法是在遠離市區的地方挖一個填埋場來處理。但是這也帶來了不好的后果,其一占用土地,其二垃圾的滲濾液會滲入地下水里,從而造成更重的污染。因此,垃圾焚燒運營而生。
這樣就能對垃圾進行一個快速的減量化,高效的資源化利用。從05年到現在快20年的時間里垃圾焚燒也在進行第二次的轉型和革命,第一個方向就是垃圾分類:分類的垃圾是“玻衣塑紙金”,玻璃,衣物,塑料,紙類和金屬,然后對這五大類的可回收物進行分別的資源化利用。所以如你們問的,我們為什么要做垃圾焚燒,是因為當時垃圾量太大了,而且那個時候人們的這種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意識完全沒有形成。所以在那個情況下,我們為了解決垃圾圍城,對它進行減量化,少占用土地,所以我們做垃圾焚燒。隨著這個歷史的演變,然后現在我們也來做其他資源化的整合,就像剛剛下面一樓展廳的那個餐廚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相當于我們把垃圾也是把它分成就是好一點的垃圾,然后中等垃圾和最差的垃圾,進行不同的回收,這叫分級處置。這兩種轉變也正是我們企業面對“雙碳”政策,而做出的應對。”
在緊接著的一天,我們來到了南京奧特佳冷機有限公司,繼續進行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南京奧特佳冷機有限公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專業生產渦旋式汽車空調壓縮機的制造企業,年產460萬臺,占有中國汽車市場25%以上。集團也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電動空調技術進步的領導者,是《電動汽車空調壓縮機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者。公司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在汽車空調壓縮機領域內為國內龍頭,世界排名第五。奧特佳以“專業專注專家”的精品匠造精神,持續為汽車行業奉獻熱管理業務的先進技術和產品。為了探訪“雙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公司,我們來到了南京奧特佳公司并聯系到常務副總裁易豐收先生為我們解答疑惑。
團隊成員前往參觀奧特佳公司壓縮機性能檢測的相關實驗室。老師介紹,壓縮機運行檢測是用于確認壓縮機的性能和運行狀態是否正常的過程。主要需要觀察觀察運行指示,檢查壓縮機是否有正常的電源供應;同時要檢查壓縮機進氣和出氣口的壓力,來確定是否存在壓力泄漏或其他問題;除此之外還要監測壓縮機進氣和出氣口的溫度,并觀察壓縮機的運行過程中是否產生異常的振動或噪音。
在實驗室中,團隊成員還看到了一些環境模擬裝置,比如模擬風沙環境或NaCl濃度較高的環境。這些裝置都是為了檢測壓縮機在不同環境下的運行狀態,以實現更好的技術創新改進。
通過參觀實驗室,團隊成員對壓縮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隨后大家前往辦公區域對奧特佳常務副總經理易豐收先生進行了采訪。
問題:“易副總您好,我們想咨詢一下貴公司在壓縮機運行過程中雜質的處理過程是怎樣的?”
易副總回答:“壓縮機的雜質檢測標準,我們是用一個量來界定的,國家標準是雜質的質量小于10毫克。我們的檢測方法是向壓縮機的吸氣口倒一種溶劑,讓溶劑被吸進壓縮機內部,通過不斷轉動壓縮機,溶劑可以溶解這些雜質,再通過排氣口排出溶劑, 將溶劑倒入燒杯里,用漏斗過濾出雜質即可。然后將濾出的鋁屑等再放到天平上稱量,兩次稱量的質量差就是雜質的質量。對這些雜質有兩個要求,一個是總質量不能不能超過10毫克,另一個是尺寸不能超過0.05mm*0.05mm*0.05mm。控制雜質大小的目的主要是因為壓縮機進入制冷系統以后,有兩個環節如果有雜質對制冷不利,一個是壓縮機運轉時如果有雜質進入會破話其表面,另一個是膨脹閥的閥件,里面有很小的通道,如果雜物進入通道里,會堵塞氣流流動。”
問題:“我們了解到貴公司曾獲“2021年江蘇民營企業創新100強”榮譽稱號,也實現了全球化布局。我們想了解一下“雙碳”政策的提出是否對貴公司的一些運行或其他方面產生了些許影響,或者說公司未來想怎樣發展呢?”
易副總回答:“先說下我們公司的歷史,在1999年的時候有位叫錢永貴的老人在鎮江創辦了奧特佳公司。當時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比較薄弱,汽車零部件多半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所以公司主業研發汽車空調的壓縮機,而這也順應國家想做國產化的政策。而我的畢業設計就是汽車空調壓縮機,所以得到機會成為了錢先生的第一個設計員。2000年公司搬到了南京,開始研發渦旋式汽車空調壓縮機。壓縮機行業有個詞叫能效比,來評定壓縮機的好壞,能效比高的就更環保更優秀。從南京建廠開始到08年,我們都以提高壓縮機的能效為主要任務。由于燃油汽車排放很污染環境,后來比亞迪開始做電車,國家也提出2025規劃鼓勵電車研發,于是比亞迪找到我們,我們就著手研發電車上的壓縮機。到現在過去了將近15年,我們的電動壓縮機也獲取了一定成就,中國市場占比27%左右都是我們的產品。那么可以說我們研發的電動壓縮機也是對減少碳排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們還有另外一個板塊叫空調國際在上海,他們負責做空調系統,他們研發的系統叫熱泵,通俗點說就是空調反著裝,起到一個比直接加熱能效比更高的加熱作用,這也有助于節能減排。我們公司現在主要進行一些工藝上的改進,比如以前直接在爐子里燒一些焦炭,現在改用天然氣或電爐,會降低能耗。所以我們公司其實在很早以前就一直在追求節能高效環保這個目標了,并且做成功了一些。那么正好國家“雙碳”政策提出,我們也會繼續研究更加精良的儀器,為“雙碳”提供我們的力量。”
經過兩天的南京探訪我們收獲了很多,觀完光大環境和南京奧特佳公司,小組成員對環保能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垃圾焚燒發電背后的技術原理和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發展也有了清楚的認知,除此之外還了解了許多新穎的垃圾利用方式,這讓我們對環保能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張琳老師的講解讓小組成員認識到當今世界對綠色發展的迫切需求,易豐收先生的分享,也讓我們知道壓縮機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新能源發展一路以來的篳路藍縷。在此也呼吁大家能夠在生活中實現綠色化,低碳化:扔垃圾時進行垃圾分類,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綠色出行以減少碳排放……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望眾人皆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在雙碳路上砥礪前行。
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周劉周高周暑期社會實踐團 責任編輯: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