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非遺刺繡的發展現狀,破解非遺刺繡的發展困境,7月19日至21日南京財經大學“三都水族馬尾繡調研小組”來到貴州省水族自治縣走訪調研。團隊成員通過對馬尾繡的手工作坊進行實地考察,與當地群眾和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有著較高的需求,同時馬尾繡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以來為馬尾繡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條件,馬尾繡在貴州、全國、甚至是國外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當地也依靠著馬尾繡實現從指尖工藝到指尖經濟的轉變。但目前仍有多種因素制約著馬尾繡的發展。第一,產品的類型較為單一,創新程度缺乏。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表示:“馬尾繡的繡娘現在大部分是四十歲以上”,繡娘們受到傳統繡法思想的阻礙,加上也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對圖案的色彩和搭配比較固化,難以和時尚元素進行融合,所以當地的很多繡品不為年輕的消費群體所喜愛,給產品的市場化帶來一定影響。第二,宣傳力度比較弱,受地域的限制,了解馬尾繡的人不如了解“蘇繡”的人多,而當地宣傳馬尾繡也主要是參觀繡娘們的手工作坊、博物館瀏覽馬尾繡圖片,或者是繡娘們自己講述,沒有建立專門的網頁或者是平臺對馬尾繡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人們對于馬尾繡的了解是較為碎片化的,是不夠全面的。第三,銷售渠道較為單一,據當地繡娘表示,馬尾繡的訂單主要是通過政府來聯系繡娘或者線下售賣的方式,而忽略了線上的銷售模式,沒有發揮互聯網時代網商平臺的優勢擴寬自己的銷售渠道。
圖為三都縣人大代表向團隊成員介紹馬尾繡和旅游業融合的情況 文英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