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了探尋傳統非遺紫砂文化,將非遺技術更好地發揚光大,開發宜興旅游資源,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砂罌泛春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7月25日赴江蘇省宜興市紫砂壺制作基地開展調研學習。丁蜀鎮是紫砂文化的發源地,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優美的古鎮中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許多身懷技藝的紫砂壺手工制作大師在此工作、生活。在如今這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能有這樣不忘初心、堅守非遺文化傳承崗位的手藝人實在是難能可貴。我們懷著向往的心情踏上這片土地,在這里時間仿佛靜止了一般,大家接受著紫砂氣息的熏陶,感悟著內心的寧靜。
喜共紫甌吟且酌——紫砂壺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采訪了紫砂壺大師華先生并拜訪了華先生的工作室。在采訪中,華先生這樣說道:“紫砂是因茶而生的,其本質是作為茶具而存在的。只是在后來的發展中,由于文人墨客的參與,所以賦予了它許多的文化內涵。”是啊,歸根究底紫砂壺的創造是為了泡茶的時候使用,其功能性要貼近生活,符合人們的喜好。在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比起壺的樣貌、美學藝術,最應該注重的是壺的實用性。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在生活中,許多人在追求事物完美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與目標背道而馳,其實就是忽略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再華麗的外表也抵抗不住本末倒置帶來的沖擊。因此在宣揚紫砂文化時,應最先注重的是它的功能性、實用性。
圖為華先生為成員們展示紫砂壺的實用性。通訊員 秦嘉悅 攝
一片冰心在玉壺——紫砂壺的美學藝術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紫砂博物館進行實踐。進入博物館內,映入眼簾的便是各式各樣、風格萬千的紫砂壺。幾何體造型、自然體造型、筋紋器造型、水平壺造型······每一種都充分展現了手工藝人精湛的技術和極高的審美。在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交流中,看著展柜中象征著文化與藝術的紫砂壺,團隊成員們都表示這樣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被傳承下來。紫砂壺飽含歲月的痕跡,仿佛一首古老的詩,字字珠璣,句句流光;紫砂壺雕刻著時光的紋理,每一道紋路都是歲月的眼淚,流淌出唯美而動人的故事。作為年輕的文化傳播者,青年們應當有宣揚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圖為成員們在紫砂博物館實踐學習。通訊員 胡昕悅 攝
紫砂竹林情意深——紫砂文化的守正與創新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顧紹培紫砂藝術館拜訪紫砂壺大師顧先生。在探討非遺傳承的問題時,顧大師指出傳統技藝受到科技發展、智能生產的限制。雖然流水線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這也導致愿意學習紫砂制作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要知道,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才是非遺,才是我們需要保護的。技藝失傳了,自然也就不會有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紫砂壺產生。對此,可以從管理方式入手,將市面上手工制造與機器制造的紫砂壺進行明確分類,保護手工類產品,優化紫砂市場口碑。對于守正創新問題,顧大師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化人才,正是促進非遺發展的一大關鍵。隨著紫砂文化的年輕化,加之信息傳播迅速,對于茶文化偏好的年輕人來說,紫砂壺茶具便是很好的選擇。至于紫砂制造行業,顧大師表示:現如今大部分紫砂壺手工制作者的子女們都會選擇投身于這個行業,加上紫砂壺在網絡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大,目前來說不會出現紫砂傳承后繼無人的問題,他對紫砂行業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圖為成員們拜訪紫砂壺大師顧先生。通訊員 胡昕悅 攝
“五色土陶千年神韻,紫砂壺品百味人生”。這次實踐,不僅讓我對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有了更深的了解,還讓我體會到了手藝人在制作過程中堅守的匠心精神。擇一事,終一生。對于如民族瑰寶般的非遺文化,我們當代青年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弘揚和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政府政策也應該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讓他們能夠安心傳承非遺文化,保障非遺文化的可持續性。
(通訊員:衡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