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港澳臺“尋味芷江”傳統飲食文化溯源實踐團于2023年7月27日前往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區,秉承著探尋中華地域飲食文化的初心,走近當地人家品鑒芷江傳統美食,了解芷江飲食文化。在眾多的傳統美食中,實踐團隊第一站將目光聚焦于懷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蘿卜”,走近當地聞名的“侗古佬”酸蘿卜品牌,采訪到芷江酸蘿卜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舒勇先生,在實踐交談中,了解酸蘿卜的制作手藝與發展現狀。

圖為實踐成員與傳承人舒勇先生(右二)合照
追憶芷江人的“酸”味情懷舒勇先生是“侗古佬”品牌的經營者之一,更是芷江酸蘿卜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在與他的交談中,實踐成員了解到芷江的“酸”文化,而“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竄”更是當地人家口口相傳的一句俗語。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區的芷江,受地理因素的影響,餐桌上常出現腌制類“酸性”食品,“酸蘿卜”便是其中一種。這種“酸”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當地人蓄積故鄉情愫的載體。
祖輩智慧,技藝傳承實踐成員走過街道集市,令成員好奇的是在這里不乏有門前陳設大小陶瓷壇子來進行售賣的店鋪,后來,這份疑問在舒勇先生那得到了詳細解答,原來那便是制作酸蘿卜的壇子。在當地家家戶戶幾乎都會放有壇子來腌制食物,器皿有陶壇亦或玻璃罐。一蘿卜,一母水,一口壇就是制作芷江酸蘿卜的基本所需;比起流水線的機械生產,“侗古佬”酸蘿卜更鐘情于對傳統技藝的繼承。“食物需要溫度,這是機器替代不了的。”舒勇先生告訴實踐成員,酸蘿卜的制作技藝是祖輩傳承下來的,先人有他們的智慧,對蘿卜對酸水對壇子的選擇都有講究,手工技藝可以確保每份酸蘿卜的口感品質,使酸蘿卜成為有“溫度”的食物。

圖為成員傾聽傳承人介紹陶壇器皿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據悉,芷江侗古佬酸蘿卜到目前已教授學員不下千人;同時,舒勇先生這幾年來帶著芷江酸蘿卜參加了不少的非遺展覽活動,從他口中成員還知曉了他目前正積極投身于非遺研學基地的建設當中“我想讓芷江酸蘿卜走出芷江,讓更多的人愛上非遺,學習非遺,傳承非遺。”當時舒勇先生激動地向我們說道。
小小酸蘿卜,帶動當地產業2014年舒勇與他的愛人開起了第一家純手工制作的“侗古佬”酸蘿卜店,再后來,“侗古佬”則形成了芷江聞名的酸蘿卜品牌,而酸蘿卜的品牌化則助推了芷江侗族自治縣酸蘿卜非遺飲食文化的聞名與發展。
“文化需要傳承,還需要創新。”這是舒勇先生告訴實踐成員的。在扎根推廣非遺酸蘿卜文化的事業上,他的愛人張艷艷女士,作為酸蘿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承人,繼承老一輩的泡制手藝,并將祖傳的秘方數據化,操作標準化;還潛心鉆研出符合當代人的新式口味,使酸蘿卜以更多的“滋”態留在每位食客的舌尖上。在帶動就業方面,打破老一輩技術不外傳,傳內不傳外的限定,自2019年來拓寬授徒數量,帶動勞動就業。在社會幫扶方面,“侗古佬”2019年扶貧助農,購選優質白蘿卜、生姜等80萬余斤,帶動群眾增收,解決銷售困境。

圖為侗古佬店鋪內
如今“侗古佬”酸蘿卜則成為了芷江一張帶有“味道”的名片,酸蘿卜作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近年來逐漸會有游客因它慕名而來;實踐成員們在與舒勇先生交談中,不僅了解到“酸蘿卜”作為食文化的深刻內蘊,還體悟到這其中包含的“文旅”融合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