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與場所。為加強當代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與理解,7月15日,“文化守望,非遺傳承”江蘇小隊的孫智恒同學前往貴州省荔波縣進行扎染和蠟染的觀摩學習。

圖為扎染傳承人何秀仙同志的工作室。 孫智恒 供圖
扎染傳承人何秀仙同志的工作室位于貴州省荔波縣。孫智恒同學于上午8點到達,并看見了在門口工作的何秀仙同志。和何師傅打過招呼后,何師傅就帶領孫智恒同學進入她的作坊。一進門,孫智恒同學就被擺放在柜子上的一排榮譽證書所震撼。經過何師傅的講解,扎染就是先在布上畫上圖案,再用線在織物上打成結,然后進行印染,染完之后把線拆除就可以了。這其中十分令人稱奇就是即使扎結出來的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之后也不會出現相同的出現。

圖為孫智恒同學在和何師傅學習扎染。孫智恒 供圖
扎染·蠟染的傳承人陳師傅的工作室位于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古寨中。孫智恒同學于下午2點到達,此時的陳師傅正在涂蠟。陳師傅向孫智恒同學講解蠟染和扎染一樣,首先要在布上畫上圖案。接下來有所不同的是,蠟染需要在圖案上涂蠟,所有蠟要以黃蠟(蜂蠟)最好。然后將布用水浸濕,再放在藍靛里面染色。染好色后,要將布放在含有食用堿和洗潔精的沸水中退蠟。最后固色曬干即可。

圖為陳師傅在涂蠟。孫智恒 供圖
經過陳師傅的講解,孫智恒同學決定自己親自體驗蠟染的魅力。涂蠟是一個非常考驗手法的技術,先要用銅蠟刀蘸蠟,然后像握毛筆一樣握住銅蠟刀,然后在涂之前向后剎一下車,再用蠟刀前端涂,稍有不慎就會涂出花紋之外。

圖為孫智恒同學在進行蠟染的第一步——構圖。孫智恒 供圖
最終歷時三個小時,孫智恒同學完成了一件作品。在這之后,陳師傅還向孫智恒同學普及了瑤族蠟染的一些相關知識。一些有關于瑤族蠟染的注意事項以及生活習俗。讓孫智恒同學為之震撼的是,陳師傅今年也才27歲,他的經歷以及講述,讓孫智恒同學更加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也明白了當代青年對于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圖為孫智恒同學完成了一件蠟染作品,并與陳師傅合影。孫智恒 供圖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組織申遺成功,極大提高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打開了我們更好了解各民族的寶貴窗戶。此次實踐活動,讓孫智恒同學收獲頗多。當下應該有更多的年輕人像陳師傅一樣從年輕就開始接觸和傳承非遺,像何師傅一樣四十年如一日的傳承下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