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七七歷史,展望祖國未來”——“茵茵綠芽·敬老護幼”暑期實踐團隊以學促干,擔當作為
2023年7月7日,恰逢“七七事變”第86周年紀念日。為加強青年對歷史學習的重視程度,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茵茵綠芽·敬老護幼”暑期實踐團隊在蘇州市八坼社區成功開展了第六天的教學授課志愿服務活動。
在這個銘刻于所有中國人的日子里,八坼社區的小朋友們積極參與了軍訓活動。活動從半小時的站軍姿開始。炎炎烈日下,操場上的小朋友們朝氣蓬勃。一聲號令,方隊整齊劃一,步伐有力地向前。盡管陽光灼人,小朋友們的臉上滿是汗水,但他們仍然站得筆直;盡管天氣悶熱,小朋友們大口喘著粗氣,但他們仍然立得端正。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拉開了血與火的序幕。在歷史的書帛中,關于七七事變的記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背后都承載著無盡的山河破碎和無數的血淚與苦難。經過86個年頭的滄桑,盧溝橋已經展現出嶄新的面貌,但我們絕不能忘記那些曾經在盧溝橋上響起的槍炮聲。在志愿送課的友誼村,志愿者小老師高云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七七”戰火歷史課。她像是一位穿越時空的導游,帶領著同學們踏上一段血與淚鑄就的歷史之旅。
“今天是幾月幾日?”志愿者小老師高云通過一個問題,引出了這節課的主題。孩子們坐姿端正,全神貫注地聆聽老師的講述。為了促進孩子們的課堂參與度,志愿者對學生們進行了提問,“猜猜圖片中老人的身份,他為何下跪?”學生們不解地搖頭。高云便細致地講述了七七事變的來龍去脈,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解釋,帶領學生們感受革命精神。
接著,為了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的傳承、學習民間燈籠的制作工藝、深化同學們對燈籠傳統文化的理解,志愿者小老師吳晨怡給大家帶來了“掛燈結彩“創意手工課。課堂伊始,她為小朋友們介紹了燈籠的起源和發展,再利用古詩向大家展現了燈籠在古代的涵義。
現在人們所熟悉的燈籠大多是由鐵絲框架、布藝外罩制成,所以大部分孩子對傳統工藝制作的燈籠很陌生。鑒于此,主講人特意為小朋友們介紹了一種古老的竹編燈籠——西興燈籠。西興的燈籠保持著源自南宋的傳統,由竹編殼子、桃花紙面、手繪圖字、蠟燭燈芯構成。燈籠上畫著亭子和蓮花等圖案,抑或是寫上吉祥字句,小巧而可愛。老師耐心地介紹、細心地講解,小朋友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他們的眼睛明亮而清澈,透露出對傳統藝術的向往和熱愛。
下午,志愿者小老師高云為八坼社區的同學們講述了“七七事變”。在這個極其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必須深深銘記著這段歷史。這一天是屈辱的象征,也是中國人民崛起奮斗的起點。我們紀念歷史,并非是沉湎于苦難和仇恨,而是要從歷史中吸取智慧,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這一天的歷史深深刻印在我們的心中。它是中國民族百折不撓的象征,也是我們不屈不撓精神的見證。
此外,非遺課程也在繼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為筑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增強青年文化自信,主講小老師劉昱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意義非凡的非遺文化課。首先,他通過一段視頻讓同學們了解了身邊的非遺,如皮影戲、川劇變臉、刺繡等等。接下來,劉昱由淺入深地介紹了非遺的類型以及特點。此外,他還對蘇錫常非遺文化遺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蘇州的蘇繡、無錫的惠山泥人、常州的留青竹刻。我們深知,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讓文化遺產延綿不絕,讓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璀璨的文化未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綠芽”志愿者們帶領著孩子們踏入歷史的長河,懷念那些為了和平而奮斗的英雄們。他們心懷感激,意識到和平的珍貴和維護和平的重要性。他們決心讓和平之花在當代青年的手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這一天,“綠芽”志愿者們帶領著孩子們來到了歷史的殿堂。他們參觀了紀念館,走進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無私奉獻的世界。他們用心靈的攝影機,捕捉下那段歷史的動容與激情,讓英雄的形象永遠在孩子們的心中閃耀。
作者:“茵茵綠芽·敬老護幼”實踐團隊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