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學子深入受災地區用知識奉獻力量
為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3年7月22日由郭鴻副院長帶領的“嶺南先鋒團隊”前往漢中市嚴重受災地區——漢坪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主要從“探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勘察災后的治理情況,了解當地居民災后生活,宣傳地質災害有關知識”等方面進行調研學習。
調研團隊由來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專業的二十名本科生組成。為使調研的結果更具針對性和表現力,我們將目標鎖定在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貧困村。在到達目的地的之前,調研團隊首先與當地政府、村委會進行了交流,了解了該地區過去幾年的地質災害情況、造成的損失以及目前的防災工作進展。
到達該地的第一天,調研團隊沿著在災害留下的印記一直向山頂上前進。在此過程中由房屋上已經干透的泥漬和房屋毀壞狀況可以看出這次災害的兇猛。也從隨處可見的支架,導流渠等治理措施中看見了政府對災害治理和群眾生活的重視程度。聽老師說:“那個最大的導流渠是因為該地是泥石流高發地區,讓下一次發生的泥石流災害沿著渠道的方向而不至于大規模的破壞房屋、傷及群眾性命”;“綠植的根系類似給沙土加筋,讓其地下的土體減少雨水沖刷的同時還可以降低泥石流的發生率”與此同時針對同學提問的“滑坡后土體內石塊分布情況”等問題老師也都做了相應說明。
為進一步研究該地災害引發因素,調研團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采樣調查。深入村莊,對周圍山體、河流等地貌進行詳細的勘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土壤和巖石樣品。
通過對樣品的分析再手上資料的整合閱讀,確定了當地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和潛在災害點,加強了對該地地質災害的了解。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還積極與當地村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對地質災害的認知和應對措施以及這次地質災害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請問地質災害發生前您有所察覺嗎?災害發生后是如何處理的?災害對您現在日常生活有啥影響?”等等。詢問所知,災害發生破壞了村里的一部分房屋,住在地勢較高的地區并未直接受災。地質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政府就開始緊急將村民轉移到縣里安排住宿,并快速開展災后補救,群眾心情的安撫。由于泥石流沖刷很多土地都無法種出糧食,政府每年針對該情況的村民進行一系列補貼。在了解中發現,由于長期以來的貧困和信息落后,很多村民對地質災害的認知仍然較為模糊,缺乏有效的應對意識和技能。因此,在后期調查過程中,調研團隊在調研過程中對災害知識進行宣傳,并張貼了相關內容的海報,以提高村民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此次調研的結果將被用于編制一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科學可行的防災減災方案。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能夠減少地質災害對農村地區的損失,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安全感。
大學生深入鄉村進行地質災害調研,不僅是對地質工程專業知識的實踐運用,更是對服務社會、造福農村的有力探索。相信這樣的調研活動將為未來的農村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新的啟迪與希望。
作者:王佳怡 張佳翔 馮博帥 來源:陜西理工大學土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