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暨陽澄湖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應運而生,集展示、體驗、學習于一體,為游客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了解陽澄湖大閘蟹的機會。近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感“蟹”有你實踐團前往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參觀調研了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深入了解陽澄湖大閘蟹的歷史文化、在歷史中品味陽澄湖的蟹文化精神,為蟹產業發展激發新思路、注入新血液。

圖為文化館人員向實踐團成員介紹陽蟹文化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趙天揚供圖
回眸千年瞬間,探尋陽澄奧秘
首先文化館負責人向成員們介紹了陽澄湖的歷史。陽澄湖在宋代之前曾是陸地,現在的湖蕩在宋代才形成,因婁江河道阻塞,洪水泛濫擴展所致。如今的陽澄湖湖中有島,西為沺涇半島,自東北伸向西南,狀如麗人之腿足,俗稱”美人腿〞半島。東為蓮花島,北接西洋半島,南望陽澄島,形若芙蓉出水。兩島將湖分成東、中、西三個湖面,構成了“佛手〞型湖貌,也形成了多層次的水島景觀。
作為大閘蟹賴以生存的天堂,陽澄湖有以下四點優勢。第一,作為大閘蟹洄游路線上最近的湖泊之一,確保了進入陽澄湖的大眼幼體的質量,活力,數量以及入湖時間。第二,陽澄湖是典型的淡水湖泊,豐富的鈣、鎂離子對大閘蟹的蛻殼、殼質的形成、殼質的色澤和硬度的形成極為有利。第三,陽澄湖中心湖水淺,水生生物受陽光照射時間長,面積大,水生植物眾多,提高了水體的自凈功能,為大閘蟹創造了優越的棲息、生長育肥環境。第四,陽澄湖湖底地質好,大閘蟹長年行走于堅硬湖底,健碩有力。正是陽澄湖獨有的生態環境,確保了陽澄湖大閘蟹名滿天下的物質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陽澄湖介紹影片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趙天揚供圖
追溯文化歷史,推動產業升級
接著,文化館人員向實踐團成員們普及大閘蟹的歷史。其實大閘蟹被發現的時間遠比陽澄湖還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時代,那個時候蟹還被稱為“夾人蟲”,人們對它是避而遠之。直到巴解的出現蟹才作為美食登上餐桌,蟹也因此得名。實踐團成員終于解開了“是先有蟹還是先有陽澄湖”的謎底。關于陽澄湖養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那個時候還是散戶養殖,慢慢的從政府組織“大養蟹”到“養大蟹”再到現在的“精養蟹”,蟹產業逐步轉型升級,2020年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陽澄湖大閘蟹升級為“國字號”農產品。從此陽澄湖大閘蟹徹底在歷史的長河中站穩腳跟,一個屬于陽澄湖的黃金“蟹時代”漸漸到來。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陽澄湖大閘蟹歷史傳說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趙天揚供圖
文化傳承,刻不容緩
說到文化傳播,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陽澄湖大閘蟹就登上世界餐桌,向國外傳播。最著名的就是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曾以一道清水大閘蟹接待遠道而來的尼克松,成功將大閘蟹文化傳播到了國外。現在盡管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帶殼吃大閘蟹的有趣經歷,還總是被人提及,特別是清水大閘蟹的傳奇做法。現在,蘇州打造“以蟹會友”名片,招商引資,持續活動熱度,提振陽澄湖大閘蟹品牌效益,推動大閘蟹綜合價值新升級,提升陽澄湖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深感文化館的重要性與意義所在。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專業團隊,集結了大量關于大閘蟹的歷史、生態、繁殖、種類、飼養、烹飪等方面的展品。成員們透過多媒體展示,實物模型,圖片和文字介紹,了解大閘蟹的生命周期,不同種類間的區別,以及陽澄湖地區養殖大閘蟹的技術和保護措施。文化館還設有互動體驗區,豐富了游客的體驗。因此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不局限于只是一個展示大閘蟹文化的地方,更是一個傳承古往今來的蟹文化、推動蟹文化蓬勃發展的衣缽。文化館的開放,為大眾普及蟹文化、提高人們保護蟹文化意識、推動蟹產業傳承,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絕無僅有的時代舞臺。實踐團成員們堅信,在新時代將會有一大批新鮮血液投入到蟹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去,屬于“陽澄湖大閘蟹”的“蟹時代”正在路上!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趙天揚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