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7月25日訊】
為了深入了解企業現場的技術發展,掌握實際工作技能,增強實踐能力,2023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開展“校企合作”暑期社會實踐活動。7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陜西柴油機重工一隊5名成員赴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參觀交流。
上午九點,實踐隊員集結于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的第七會議室,由人事部曹部長和任工接引開啟了參觀交流之旅。
在陜柴重工第七會議室里,曹部長首先給實踐隊員講解了安全知識,只要去生產現場都要求佩戴安全頭盔。曹部長提到,生產現場都是重型金屬機械設備,佩戴安全頭盔可以減小或消除意外撞擊磕碰對頭部的傷害,在生產現場絕對不能忽視安全帽發揮的重要作用,要加強防護意識和安全意識。其次,曹部長給實踐隊員強調了保密要求,因為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涉及軍工合作項目,如軍用艦艇中高速柴油機組,還有核應急發電機組等設備,這些都應是嚴格保密的。所以實踐隊員進廠之前都貼住了手機攝像頭,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嚴格遵守保密規定,做到“只認真聽講,不隨意拍照”。此次安全培訓教育增加了實踐隊員們的安全意識和保密意識,隊員們對曹部長的接引和指導表示感謝。
隨后,曹部長與任工帶領5名實踐隊員參觀了陜柴重工公司史館并觀看了70周年《使命》紀錄片,對實踐隊員們介紹了陜柴70周年的發展歷程、陜柴的企業戰略、企業使命和企業精神。實踐隊員了解到,陜柴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70周年的歷史。半個多世紀以來,陜柴產品廣泛應用于海軍艦船主機、民船主輔機、陸用電站、核應急發電機組和海洋工程等領域,為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牢固樹立起“陜柴動力”的品牌形象。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陜柴人接力奮進、薪火相傳,用厚重的文化攢聚著拳拳報國的軍工之心,用堅定的腳步詮釋著不忘初心的報國之志。
令實踐隊員印象最深刻的是,在60年代蘇聯專家撤走中國時,老一輩的全體陜柴技術人員和工人咬緊牙關、克服種種困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最終終于突破了技術壁壘,具有了自主生產大型柴油機組的能力。這體現了老一輩陜柴人“天塌下來也能頂住”的魄力和決心,體現了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如今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更是發揮自主創新精神,為我國海洋鉆井平臺流花油田項目、FPSO等提供大型中高速柴油機,打破國內海洋工程領域“洋電機”的壟斷局面,讓中國海洋鉆井平臺用上“中國心”,也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海工平臺原油發電機組總包供貨商,這也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一項重大突破。
最后,5名實踐隊員對陜柴重工曹部長、任工的接引和講解紛紛表示感謝,曹部長也鼓勵實踐隊員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社會做出貢獻。此次參觀學習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實踐隊員們對陜柴重工有限公司的的企業歷史和企業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隊員們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要賡續西遷精神,踐行青年擔當!
西安交通大學陜西柴油機重工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