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揚“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重要精神,7月15日,赴南平市建甌市順陽鄉實踐隊在順陽鄉人大主席葉燦生的帶領下,到江墩村、際下村、九仙山生態魚直供基地、明華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參觀走訪。

圖為實踐隊參觀江墩村(李嘉祺 攝)
上午,實踐隊來到鄉村振興示范村——江墩村。“政府長期地推行垃圾分類,讓這片生態區迎來了曙光。”葉主席介紹道。如今,江墩村通過舊村復墾行動,充分利用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民宿,投辦長者食堂,融合服務業與旅游業,書寫了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大美畫卷。

圖為際下村垃圾分類規范化(李嘉祺 攝)
隨后,實踐隊走進垃圾分類、鄉村治理示范村——際下村。際下村在鄉村治理中,既富有創新性地組建“婆婆媽媽”巾幗志愿隊,又吸取經驗,落實“弄長負責制”。濃厚的全民治理氛圍,使得際下村頻頻成為帶頭模范,助力順陽鄉形成鄉村治理新風尚。

圖為九仙山生態魚養殖基地景象(李嘉祺 攝)
午后,實踐隊來到規模龐大的九仙山生態魚直供基地。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草蝦塘的規模已從原有的80畝擴大到了120畝。綠陽水產的陳總直言,在全自動養殖設備的支持下,養殖草蝦的效益立竿見影。同時,公司帶領村民投入養殖工作,提高村民的總收入,助長共濟互助的社會風氣。

圖為實踐隊走訪明華農機合作社高標準農田(李嘉祺 攝)
最后,后房村“建甌市明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魏明帶領實踐隊參觀了當地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五百多畝的基本農田應種其種,不僅西瓜、檳榔芋、黃椒等農作物眾多,還設有再生稻實驗田,深受各大企業的青睞,現已與廈門航天公司密切合作。魏負責人強調了“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學生投身于農業實踐的大軍中。
腳踏順陽實地,不負綠水青山。只有因村制宜,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善于總結基層的實踐經驗,才能共建互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構筑和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