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漢江師范學院“深入地標農產品,熱土捧出家鄉美”調研團成員赴十堰市房縣化龍堰鎮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當地農業產業發展變化,切實體驗農作物種植過程,感受鄉村振興取得的新成效,增強大學生的實干精神。
聆聽,鄉村振興的脈動新聲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今我們實行退林還耕政策,就是為了保障耕地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證農業的生產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李堰村黨支部書記宋學進在主題黨日活動中講授黨課時說道。
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房縣化龍堰特色農副產品的知名度,使農產品“走出去”,宋書記會親自到助農直播間推銷農產品,他真誠細致的解說、幽默風趣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粉絲的關注,同時,他也通過這種“名人效應”和“新媒體”的方式增加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拓寬銷售渠道,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宋書記告訴調研團成員,化龍堰鎮李堰村以往主要種植黃桃,但因黃桃在炎熱天氣不宜久放,后來村兩委和縣融媒體中心駐村工作隊結合李堰村實際,制定了“兩主兩輔三型”的五年規劃并逐一得到了實施,將主導產業改為種植冬桃。李堰村群山環繞,擁有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降水適宜且分布均勻的自然條件,使得這里成了冬桃生長的樂園。在進行傳統交易的同時,村里逐步開拓更多元的銷售模式,通過新型營銷方式——直播帶貨、短視頻來宣傳推介當地冬桃,推動銷售“加速”。
近年來,李堰村通過引進山東農科院最新品種冬桃樹,采用綠色有機種植,掛果套袋生長等技術,經過三年精心培育,300多畝桃園已初見規模,一到成熟的季節,就會有絡繹不絕的游客和網絡訂單。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電商發展帶來新機遇,農村電商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巨大活力。原來李堰村的“窮山坳”,如今也變成了“金果園”。
參觀,富裕百姓的農特產品 5號晚上,調研團成員們一同前往西關印象參觀化龍堰特色農產品。
一進門,印入眼簾的就是化龍堰鎮的黃酒。房縣是“中國小粬黃酒之鄉”和“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房縣黃酒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釀造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化龍堰鎮也將黃酒產業發展作為強鎮富民的主導產業。參觀時,展桌上擺放的顏色和瓶身都各不相同的黃酒讓調研團的成員們心生疑惑。
工作人員告訴大家,制作黃酒時采用的工藝、發酵的時間以及酒曲放置的輕重?都會使黃酒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口感。一般發酵時間長、酒曲放的重會使黃酒口感更濃烈;發酵時間短、酒曲放的輕,黃酒就會偏甜一些。另外,制作黃酒的廠家不同,自然有不同款式的包裝。
房縣黃酒作為房縣千年歷史特產,酒色清黃、酒性溫和、酒味綿長,有活血化瘀、驅寒祛濕、美容養顏等功效,有著“酒中貴族”之稱。近年來,化龍堰鎮緊抓這一優勢,緊跟市場趨勢和消費潮流,不斷推進黃酒產業由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向標準化、工業化、規模化轉型升級,推進黃酒產品低度化、保健化、細分化式發展,大力推動黃酒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同時從歷史文化、產品配方、包裝推廣等方面進行改良改進,推動黃酒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通過講好黃酒故事、弘揚黃酒文化、提升黃酒價值,不斷提高黃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將產品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助力本地黃酒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除了黃酒,調研團的成員們還參觀了房縣的地標農產品黑木耳、香菇、小花菇、干豇豆、有機葛根粉等。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第一集里就專門介紹了來自湖北房縣的童花菇,因其香味濃郁、肉質肥厚、口感特別鮮嫩,是香菇中的極品,盛贊它為“香菇中的王者”。
感悟,共同締造的“幸福密碼”
6日上午,調研團成員們來到化龍堰鎮的上灣村,一座座連片的蔬菜大棚、一條條平坦整潔的道路、一彎彎僻靜的山邊步道、一汪汪清涼的小橋流水、一間間別具風格的農家小院,白墻黛瓦,鮮花盛開,走一處、抬一眸都能享受到不同的田園風光。美景如畫,文化作魂,“山水田園·家在上灣”是它的主題,文化大禮堂、科普書房、農耕廣場展示了它的底蘊,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近年來,化龍堰鎮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持續發力。以村標、庭院、花壇、池塘等空間改造的“小村景”繽紛養眼,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扮靚了農村整體顏值,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打卡。
據了解,房縣化龍堰鎮上灣村位于縣城以西20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2021年被列為鄉村振興示范村,2022年被列為“共同締造”示范村。近年來,上灣村遵循“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發展理念,通過抓黨建強引領、搭平臺聚合力、帶群眾促共治、壯產業享增收,推動了基層基礎規范化、社會治理制度化、鄉風文明潤澤化、環境整治常態化、產業發展特色化的“五化五美”鄉村建設步伐,上灣村在“共同締造”正逐日綻放出絢麗光彩。

6日下午,調研團成員們前往玻璃溫室大棚時遇到了正在給辣椒“吊繩”的村民,便上前一探究竟。村民們告訴大家,辣椒吊枝為的是防止枝條倒伏折斷,從而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在辣椒初花期,先吊起兩根最大的主枝,這樣既能保證植株不會歪倒,又能保證剩下的主枝不會受到約束,正常生長展開,使受光面積增大。當辣椒株高在0.5米以上、植株展開度較大時,再把其他主枝吊起來,葉片不相互遮擋,就會增大見光面積,促進辣椒的營養生長,從而提高產量。
實踐團的成員聽完村民的科普后紛紛感嘆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智慧,并表示希望能夠體驗、幫助村民們一起完成“吊繩”工作。在村民的指導下,大家忙碌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棚里的氣溫越來越高,豆大的汗珠從成員們的臉上滑落,他們這才真正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艱辛和智慧,這也啟示著當代大學生要增強實干精神、力行精神,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此次活動走進鄉村,深入群眾,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和特色種植,在田間地頭,感悟著鄉村振興的新成效。團隊成員表示,將繼續學習好理論知識,不斷用實踐檢驗真理,為新時代新農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