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塑造傳統,藝術傳承永恒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大吳泥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韓路護江隊于2023年7月7日前往位于潮州市的大吳泥塑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并采訪了潘幼芳老師。

圖為博物館墻面。
大吳泥塑博物館創辦于2018年,2019年10月被授予為潮州市文化研學游基地,2021年2月,正式進入非國有博物館名錄。進入博物館,各種精美的泥塑藝術品映入眼簾,各有各的特色,有動物,有人物,也有一些代表當地特色的事物,給人視覺上的震撼。
泥塑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符號,除了潮州的“大吳泥塑”,其實還有兩個地方的泥塑特別出名,分別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三者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泥塑。

圖為隊員采訪博物館館長潘幼芳。
博物館館長潘幼芳為隊員們解釋道,大吳泥塑歷史悠久,起源于南宋,距今有780多年歷史。據民間口口相傳,始于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靜山。吳靜山原先學得捏泥人的技藝,定居大吳村后,發現村中的泥土易于制作玩具,便于農閑時塑制出售,以補貼生活。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所塑制的玩具十分受歡迎,于是便作為一種家庭手工業沿襲下來。
據館長潘幼芳回憶道,建館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太深刻趣事,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除了趣事,困難也很多,為創辦這家博物館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四處收購優秀作品,歷經2年的籌備工作和審批手續,終于在2018年,成功開辦了大吳泥塑博物館,展出作品475件。開館不久,又恰逢疫情來臨,導致游客寥寥無幾,收入甚微,日常運作十分困難。直到2021年2月,大吳泥塑博物館被正式列入非國有博物館名錄,國家政府給予補貼,此時博物館資金困難得以解決,經營稍有起色。
提問到疫情結束后,博物館經營狀況如何。館長喜形于色道,疫情結束后博物館與中小學展開合作,開展了許多場活動,差不多有近百場研學游,一次可以有四五百人,研學游讓這些孩子們,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學生,能夠來認識了解大吳泥塑這種藝術。如今,大吳泥塑博物館,每年都有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游客前來考學參觀,其中有不少單位組織職工前來參觀并幫助宣傳,也有不少網紅前來打卡并網上宣傳大吳泥塑。館長也提到,在現如今的網絡時代,傳統文化需要與網絡文化融合發展,達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自2018年11月開始試運營以來,接待觀眾已超13萬人次。最后館長補充道,這得益于2019年10月大吳泥塑博物館被政府授予為潮州市文化研學游基地。
與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一樣,大吳泥塑也有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大吳泥塑在一代代父傳子之下,已經流傳了二十幾代,大吳泥塑的傳承離不開一代代泥塑手藝人。如今大吳泥塑這門民間手工藝術面臨著傳承困難的問題,據館長解釋道:大吳泥塑一直以來是家族傳承,若是兒子、孫子都不繼承,則將面臨失傳。從清中葉至民國初年的鼎盛時期,1000余人口的大吳村就有手藝高超的泥塑藝人就高達400多人,做到“幾乎是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到如今大吳村3000人,擁有高超手藝的泥塑藝人屈指可數,不禁惋惜。
據館長解釋道,辦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大吳泥塑并將其保護起來,現館內展品已全部被列入文物庫保留起來,對此館長感到十分欣慰。
在大吳泥塑博物館,新韓路護江隊的隊員們可以近距離地觀賞到許多當代泥塑藝術家的名作,其既有描繪地方傳統潮劇、民間傳說和章回小說故事中的主要情節,也有取材于大眾生活中有意趣的內容,一切人物和動作皆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新韓路護江隊的隊員們深深感受到潮州泥塑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和迷人之處。

圖為實踐人員參觀泥塑展品。

圖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韓路護江隊與潘幼芳館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