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實現在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按照學校要求,河南理工大學“尋脈文化,筑夢鄉旅”實踐調研團于7月5日順利抵達洛陽市欒川縣,并按既定計劃有序開展各項實踐活動。

第一站,團隊抵達素有“中州名鎮”之稱的陶灣鎮。近年來,陶灣鎮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貫穿于鄉村振興建設活動全過程,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賦能作用,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核和內生推力。尋訪過程中,團隊在對紅廟村非遺傳承人、村干部、居民等進行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和深刻的交流訪談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地了解了當地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情況。“根雕已被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雕是以原先根部為基礎,經過細密的打磨制成工藝品。”簡要介紹后,根雕藝人趙繼周還如數家珍般向團隊成員介紹了“牡丹”“‘羊’眉吐氣”“‘福’字”等形式多樣的根雕藝術品。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大家深刻了解了紅廟村的特色非遺文化傳承發展之路,以及鄉村文化振興在新時代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團隊表示,要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深化所學、身體力行,為紅廟村鄉村振興貢獻理工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