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自然應當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對于引導少年兒童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學會感恩,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增強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義不容辭。2023年1月5日上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隊員李禹潼進入敦化市實驗小學幼兒四班,來宣傳儒家文化“孝”的思想,并在各位老師的配合下舉行了關于論語的經典誦讀活動,來進一步讓孩子們感受并理解儒家思想中“孝”的重要性。活動開始,隊員李禹潼先對“孝”做了簡單的講解,隨后便開始關于論語的經典誦讀活動,孩子們都積極熱情的參與,向我們展現了當代少年兒童對于經典的熱愛與傳承的信心。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儒家文化,還可以讓孩子們更加理解孝道,在未來的生活中做一個有孝心的人,孝敬父母,孝敬師長,學會感恩。
為了更好地宣傳儒家文化,2023年1月5日下午,“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隊員李禹潼通過線上開啟騰訊會議的方式進行宣講。從孝的起源與內涵、論語中的“孝”思想、孝的現代意義三大方面做了講解。介紹說儒家宗教根源于對生命創造者的感恩之情與敬畏之心,“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墩撜Z》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孝道的言論。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儒家以重視教育著稱?鬃又赋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來,若要成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與“質” (質樸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學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內容。不過,勤奮好學、自學成才的儒宗孔子認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學文”更加重要的是“孝”與“弟”,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仁義”是儒家的基本道德價值,“孝弟”則是“為仁之本”。在“孝”與“弟”兩項中,更為根本的是“孝親”?鬃诱J為,凡是不能夠將愛父母作為人生第一要義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還沒有立起來。隨后,隊員李禹潼又通過播放和“孝”有關的視頻來讓大家對儒家文化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隊員李禹潼通過講解家鄉傳統舞蹈,朝鮮族長鼓舞,來說明儒家文化已經潛移默化的深入當地文化。近百余年來,杖鼓在我國中原逐漸消聲匿跡,而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遂改名為長鼓。長鼓作為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里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長鼓手常常隨著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著長鼓,故在起舞時側重于擊鼓的形體動作,逐步創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稱為“長鼓演戲”。后經歷代藝人創造豐富,長鼓舞便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每逢佳節之日,民目錄間常出現跳長鼓舞者,深受群眾歡迎。延邊歌舞團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將長鼓舞搬上舞臺,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于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讓大眾在認識并理解儒學文化的同時,也要對當地家鄉文化給予繼承與保護。儒學文化宣講結束后,大家發表了自己對此次宣講的感悟,并提出一些疑問,隊員李禹潼一一解答他們的疑惑。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孝敬父母都是人之為人的道德底線,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孝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維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應合理吸收儒家孝的思想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內核與精華,讓儒家思想深入日常生活,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