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自古以來,“黃河寧,天下平”,黃河生態安危事關國家盛衰與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為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8月1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黃河印象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調研。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
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土地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隊員們行走在天然柳林,這里地遼天闊,葦蕩曳曳,水波粼粼,伴隨著紅頭雁聲聲脆鳴,一行水鳥振翅高飛,野鴨在隨風搖曳的葦蕩中穿梭嬉戲。沿著木棧道,途中觀察到了野鴨、丹頂鶴等野生動物以及野大豆、羅布麻等植物。作為中國東方白鸛之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是此次調研重點關注的。通過詢問工作人員了解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們給東方白鸛搭建適宜的設施,即“招引巢”——一種人工建立到水泥桿上面的網狀鋼架結構巢穴,可以在夏季為東方白鸛提供繁殖場所。習近平總書記在看到為東方白鸛打造的人工巢時曾說道:“你們為東方白鸛造的安居工程,是不需要花錢的安居工程,免費的安居工程。”黃河三角洲珍稀瀕危動物能夠得到保護繁衍,這與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防護治理工程和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入海口時就指出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要加強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
在黃河入海口處,實踐隊員看到了河水與海水交織在一起的美景。“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對孕育華夏兒女的“母親河”——黃河,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茲在茲。來到習近平總書記遠眺黃河的岸邊,社會實踐隊員被眼前壯觀的景象所吸引,真切感受到“滾滾黃河東流水,半杯泥沙半杯水”的壯觀和震撼,體會到黃河安瀾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滿足流域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流域人民急難愁盼的“水問題”,深入貫徹黃河戰略,才能持續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為止,黃河流域仍然面臨著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隊員們在奔流的黃河前,深刻認識到黃河治理生態保護的過程中,一定要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黃河的來水來沙是現代黃河三角洲陸地形成和海岸線形成的物質基礎,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堆積在入海口,使得海岸線向外擴張;黃河斷流或者攜帶泥沙不足,就可能會造成海岸線受到侵蝕,發生后退。也正是因此,黃河口濕地修復意義重大。保護區以“線、面、帶”修復為抓手,即通過水系循環聯通,打造濕地微循環、實現自然修復,進行潮間帶修復,做到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現了陸海分割修復向系統修復的轉變,促進了“河—陸—灘—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有效提升了黃河口新生濕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此次實踐隊員們也是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之路,感受到了黃河戰略對于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從黃河三角洲保護區一路走過來,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認識到了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要善待大自然,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身體力行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先行者。相信在未來隨著黃河戰略的深入貫徹,黃河流域必將取得更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