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美麗鄉村間,同筑百年振興夢
8月11日至16日,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鄉村振興荊楚行”社會實踐團,赴武漢市江夏區和黃岡市羅田縣,開展主題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調研”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實地走訪了6個村莊,感受美麗鄉村建設,認識鄉村振興實效,了解產業發展困境。
參觀休閑農莊,感受美麗鄉村建設
8月12日,實踐團隊來到江夏區五里界街道,與錦繡村、群益村村委會對接并開展相關調研。寬闊整潔的馬路、擺放整齊的垃圾桶、完善的基礎設施……鄉村建設讓五里界街道變得美麗宜居,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讓村民們幸福感滿滿。
來到錦繡村,春申大公園的濕地景觀瞬間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岸邊的農民介紹道,“幾個月前,這里因無人管理,雜草叢生,小溪邊的道路泥濘不堪。經過當地政府兩個月的整治,如今兩岸綠樹成蔭,湖泊明亮清澈,濕地的魚多了起來,成群結隊的野鴨也多了。”通過深入的交流,成員們了解到當地正通過打造高質量田園綜合體等農旅綜合項目,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在宋鈺老師的帶領下,成員們來到隔壁群益村參觀梁湖農莊,感受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實踐團隊分頭參觀了采摘園、卡丁車場、騎馬場、射擊訓練場、真人cs等娛樂場所。清澈的梁子湖水繞村而過,村莊臥于波光粼粼的湖水間,成員們不禁舉起相機拍照記錄。
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這里不少閑置農房被改造成為民俗公寓,他們將土地流轉給農莊,用來種植花卉蔬菜、修建餐廳……“梁湖農莊給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如今在家附近就能獲得穩定收入。”一位在農莊工作的農機操作員笑著說道。村灣與農莊融為一體,不僅是村容村貌發生改變,村民的美好生活也蒸蒸日上。
錦繡村與群益村積極發展全域旅游,打造良好村容村貌,滿足了都市人的田園夢,尤為重要的是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提高當地村民收入。回顧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歷程,梳理出諸多經驗。只有將環境美化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朝著村美民富的現代休閑鄉村闊步前行,才能匯聚起改善農村人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強大合力。
發放調研問卷,體悟鄉村振興實效
“您是否了解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相關知識?”“您知道有關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有哪些?”“您是否了解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為深入了解鄉村治理、產業振興等政策的落實程度,團隊成員們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在村委會領導和指導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入戶走訪和集中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向村民們發放問卷,了解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政策實施效果的滿意度以及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需求。
“現在村里沒有什么廠子,我們又都是老人,沒力氣種地了,”一位七十二歲的爺爺說,“大部分種糧補貼也都給了那些農業大戶,像我們這些種植規模比較小的農民,種水稻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村里很多老人都主要靠養老保險為生。”經過和農戶的訪談交流,成員們認識到有部分種糧補貼等惠農政策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農戶的生產激勵效果并不強。
通過調研,成員們發現,經過政策推動和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成效顯著,如今村莊的面貌已煥然一新。各村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良好,村容村貌整潔;衛生室建設標準,村民們看病方便;村內針對大病保險、低保戶、貧困戶的扶助政策多已落到實處,各村鎮都能做到“幼有所養,老有所依”。村民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較以往均大幅提升,村民們對自身的生活水平滿意度高。同時,村內現代化的農機設備數量也有所增加,種糧機械化水平基本能達到70%以上。
但各個村落仍普遍存在留守老人孩童較多,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問題,導致進行糧食種植和禽畜養殖的農戶較少,土地拋荒現象較為嚴重。且真正扎根鄉村的特色產業少,就業崗位不足,村民們收入不高。相關助農政策雖有宣傳但農戶的了解程度較低,導致其難以落到實處,無法為鄉村的產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任重而道遠。
采訪新型經營主體,了解產業發展困境
實踐團隊采訪了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從品牌發展、經營模式、現代化建設、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等多個方面,深入了解江夏區和羅田縣兩地市場主體的發展現狀以及與農業的帶動關系,重在發現問題,找準政策實施關鍵點,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致富定好方向。
白廟河鎮付家廟村的外婆橋生態產業園是一個集科普、采摘、觀光、垂釣、住宿、餐飲于一體的農業觀光體驗農場,在羅田地區具有觀光農業示范帶頭作用。
外婆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洲介紹道:“我是2018年開始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外婆橋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進行生態開發,不僅每年為我們村集體增加了2萬元收入,更帶動讓村民們就近務工,不用再外出打工,給自家賺錢,大家都很樂意。”
實踐團隊參觀了外婆橋的智慧漁業、智能養豬場、扶貧車間和智慧農業,聽到負責人講述這里的漁業是華中農業大學提供的技術支持,隊員張月悅感慨:“親眼在農村看到產業研、農教科緊密結合,我明白了鄉村振興為農民帶來的巨大福利,也知道了我們身為華農學子身上的使命與重任。”
調研中實踐團隊也發現了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遭遇的困境。江夏區五里界街道錦繡村的尹于華成立了武漢尹祥禾農業發展家庭農場,土地流轉180余畝,主要進行茶葉種植和水果采摘園的經營,可如今采摘園的擴建卻遇到了困難,尹于華說道:“雖然目前采摘園的收益不錯,但是想擴建廠房來擴大生產規模卻無比困難。申請了一兩年,廠房建設用地也沒有批下來,想解決也沒有辦法只能干等著,希望政府能優化這個審批流程,這樣以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也容易許多。”
在團隊的研討會上,隊員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隊員朱芮嘉說道:“農業企業在經營上會受到許多政策審批流程的限制,如果能優化審批流程,加快審批效率,那么就能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