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福利院主要收養無人撫養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是國家、社會及團體為救助社會無家可歸的兒童而創建的用于為他們提供衣食住宿或醫療條件的愛心場所。對健全兒童實行養與教相結合,嬰幼兒以保育為主,同時開展學齡前教育;對肢體殘缺但智力發育健全者,一方面給予康復治療,另一方面給予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對癡呆兒童,側重訓練其生活自理和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兒童是弱勢的群體,在兒童福利院的兒童更是弱勢中的弱勢,那些孩子是社會最要給予關心的。關心、關注弱勢群體,已經成為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現在社會生活中,兒童福利院數量和提供的服務明顯不足,社會也不能對他們足夠的關愛,物資、禮物、捐款等形式遠遠不夠,他們更需要的是來自人們發自內心的關心關愛、陪伴與呵護,撫慰他們幼小又脆弱的心靈。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享受父母以及社會關心的同時,也有必要去幫助他們、關愛他們,給他們送去溫暖陪伴。
對于兒童福利院的調研和宣傳有許多意義,通過本次實地去往兒童福利院調研及志愿服務有助于充分了解當今兒童福利院經營和提供服務情況,同時可以發現其中的現實問題和不足,還能更加真實地了解福利院中兒童的生活、成長、教育等情況。另外,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后進行真實的記錄福利院中的生活狀況并合理的宣傳可以更好的引起社會對兒童福利院和眾多這樣的兒童的關注,為這一兒童群體以及兒童福利院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的資源,給予更多合理的、真誠的、真正的關愛與幫助。
我們選擇兒童福利院、關愛福利院這一主題為的是能夠奉獻愛心,關心他人,給福利院的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增強自己奉獻意識,提高幫助他人的能力,懂得服務他人。同時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了解并關愛弱小兒童群體,希望我們能盡最大努力讓他們在生活中充滿自信和勇氣,讓他們享受正常孩子的多彩世界,感受我們以及社會的愛。
由于疫情等諸多原因,我們計劃的實踐活動未能如期如愿開展,在老師的建議和帶領下,我們最終選擇了線上調研的方式進行,我們小組五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市,所以因地制宜我們分別對各自家鄉兒童福利院進行調查和研究,了解各地兒童福利院的運作方式、工作進程和成果,了解院內兒童生活方式和成長狀況,真切體會福利院工作的不易和孩子們急需的關愛,并進行實踐論文和心得體會的撰寫。同時我們制作和發放合適合理的調查問卷,進行信息收集和科學統計匯總整理,最后根據調查結果和各自調查內容形成最終的社會實踐報告。
進行此次社會實踐,我們需要初步了解福利院孩子這個特殊群體和它的背景,認清目前社會對福利院孩子的普遍關注問題和社會現狀,確認好本次項目的具體活動安排,能帶給孩子們愉快的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并且能夠喚醒更多人關注福利院兒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可以為我們為孩子們為社會發揮如下價值:
1.希望社會上更多的人可以親自到福利院來,因為比起簡單的物質上的捐助,那些孩子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陪伴與鼓舞。
2.媒體應發揮輿論價值導向作用,引導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到關愛孤兒的這項事業中。
3.政府部門應加大打擊力度,嚴懲那些拐賣未成年兒童的犯罪分子,以此來減少因與父母失散而成為孤兒的孩子數量。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時給予孤兒醫療服務,幫助治愈孤兒內心以及身體上的創傷。
通過該項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中,能變得更加有耐心 ,更加有共情心,價值觀得到良好升華,能夠感受到做志愿的真正意義,用自身所學來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同時提高社會對福利院兒童的關注和關愛,為孩子們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