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支柱促就業,新興旅游助發展——新泰泉溝鎮轉型老工業區調研團實踐紀實(二)
自調研盛泉礦業有限公司后,團隊成員隊泉溝煤礦的發展歷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對企業突破衰落困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更進一步深入了解泉溝鎮“靠煤礦發展,受煤礦制約”的發展現狀,從政府措施的視角看泉溝鎮資源枯竭前后的產業變化,團隊成員來到山東新泰地質勘探博物館和魯新巖土生產車間進行調研。
(實踐隊員博物館前合影)
調研勘探產業、農牧業和旅游業:此前在采訪盛泉礦業相關工作人員時,隊員們了解到勘探產業現已取代煤礦開采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在參觀博物館和生產車間的過程中,隊員們也切實感受到近年來當地勘探行業的迅速發展,從最初的外出闖市場的寥寥幾個“弄潮兒”,到后來組建自己的勘探隊伍,當地一大批失業礦工或外出務工的人員陸續進入鉆機勘探市場,經營自己的團隊,對內培訓新人上崗、對外承接服務商單、維修制造勘探機械,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政府也頒布相關政策鼓勵勘探產業發展,由此逐漸成為行業風向進而成立當地的勘探龍頭企業。
(實踐隊員參觀古法打井取鹽)
(勘探機械)
團隊成員結合此前獲取到的產業信息發現,在泉溝煤礦資源枯竭的背景下,由于慣性的資源依賴煤礦企業會尋求新的礦區以獲取更大收益來面對收支赤字的困境,勘探產業則順勢而起,圍繞資源富集地區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儲量利用調查,尋找成礦條件有利、找礦前景好、市場需求大的礦山接替資源開礦項目,以求發現相對而言具有較大規模的隱伏礦床,延長企業服務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礦井關閉帶來的就業缺口,為當地人員創造了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在煤礦產業覆滅的情況下保持住了當地的社會生產力。
(實踐隊員參觀車間零件生產)
在調研新興產業發展期間,團隊成員去到了當地的農牧場,了解了政府除利用當地地理優勢和人員優勢謀求勘探產業的發展外,還推出系列舉措大力發展農牧業和旅游業,散養柴雞、養殖奶牛均有政策優惠;同時打造4A級旅游景區蓮花山,促進開礦后的環境修復;在礦井關閉后鋪設發電光伏,利用新型能源促進城鎮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兼顧綠色發展理念。為盡力擺脫資源枯竭困局,泉溝鎮拓寬思路,在既有條件基礎上創新產業結構,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多方面多手段向再生型城鎮轉型。
(奶牛場)
(散養柴雞)
(十里荷塘旅游景區)
采訪退休工人:為了更全面的了解泉溝鎮的發展近況,從基層人民的視角看待泉溝鎮資源枯竭前后的生活變化,團隊成員通過走訪街道的方式開展調研。隊員們發現常年居住在街道的大多是老年人,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最終隊員們來到退休老礦工閆保旺爺爺家中,就自身工作經歷和生活水平變化聊聊個人的直觀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閆爺爺1971年就參加工作,有近四十年的工齡,那時的泉溝煤礦近九成勞工都來自當地,依據鄉鎮分配名額,在大多鄉村還在埋頭發展農業的時候,泉溝工業迅速崛起,帶來大量就職崗位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保障:為運輸之便,80年代的泉溝就鋪起了水泥路,加上不小的人流量催生了大型商業的興起,礦區同時開辦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新人上崗、建設礦區醫院和礦區宿舍,對當地的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退休在家的閆爺爺仍舊享受著社會的紅利,退休工資每月5000-6000元,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實踐隊員采訪退休老礦工)
(實踐隊員和受訪的爺爺奶奶合影)
由此不難總結出泉溝鎮“依煤礦而興”的歷史發展軌跡,雖如今“受煤礦制約”面臨發展困境,但綜合“企業+人民+政府”的協同合作發展模式,拓寬轉型發展新思路,統籌利用一切資源,相信泉溝鎮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煥發第二春,走上再振興的康莊大道。
新泰市泉溝鎮因礦而興,又因礦而衰,它的發展歷史是許多依靠礦產發家致富的城市的縮影,它面臨的困局也是其他資源枯竭的城市已經面臨、正在面臨或是將要面臨的,實踐團成員通過對該地的“企業+人民+政府”的三環調研,由上到下、深入基層,找尋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具體的建議,總結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范例經驗,既為泉溝鎮轉型發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又切身扎根實際磨練了自身能力,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轉化為社會收益回報社會。此次社會實踐,收獲頗豐。
弄潮兒當向濤頭立,青年人應于天地強,新泰泉溝鎮轉型老工業區調研團,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