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腸道菌群和帕金森病關系這么大,在家也能做肢體靈活度自測,今天真是學到實用知識了!”社區李阿姨拿著科普手冊,拉著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收獲。11月15日,湖北醫藥學院“醫+X”智能創新協會“智菌帕克”項目團隊,依托學校健康集市活動開展第二次社區科普,帶著“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病”的研究成果,再次把專業醫學知識變成居民聽得懂、用得上的健康指南。
作為聚焦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病關聯的項目團隊,志愿者們延續了“用生活語言講醫學知識”的風格:用“吃飯沒胃口、排便不順暢可能是早期信號”解讀腸道菌群紊亂和疾病的聯系,用“手抖、動作變慢別不當回事”拆解典型癥狀,還現場演示了肢體靈活度自測動作,讓居民能在家開展初步自查。
活動中,團隊帶來了優化后的“帕金森病個體化用藥與腸道健康認知問卷”,2小時內回收有效問卷60余份。調研發現,經過第一次科普后,居民對腸道健康與帕金森病關聯的知曉率提升至28%,但仍有超六成居民不清楚“帕金森病可能存在年輕化趨勢”,部分居民對疾病的非運動癥狀(如認知障礙、失讀等)了解不足。“這些變化和待填補的認知盲區,讓我們的科普更有方向。”團隊隊長楊光介紹,調研數據既驗證了前期科普的效果,也為“智菌帕克”項目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更精準的民生參考。
現場設置的互動體驗區和咨詢服務區里,志愿者們一對一為居民答疑:有叔叔詢問“長期便秘要不要做檢查”,志愿者結合癥狀給出“增加膳食纖維、每天喝2000-2500毫升水”的建議,同時提醒“持續數周不緩解要及時到消化內科或神經內科就診”;有居民跟著志愿者學習自測動作,志愿者耐心糾正不標準的細節,讓大家掌握了簡單的自查方法。
從實驗室到社區集市,“智菌帕克”項目團隊讓成果走出了校園,變成了居民手邊的“健康小幫手”;顒咏Y束時,不少居民主動留下志愿者的聯系方式:“下次科普一定要通知我們!”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會把社區健康沙龍常態化,持續將“智菌帕克”的研究轉化為居民的“健康護身符”,讓醫學創新的溫度傳遞到更多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