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徐村灣村社會實踐
安吉縣徐村灣村鄉村振興發展現狀與路徑調研
——基于嘉興大學個人主題社會實踐的調研分析
一、實踐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在鄉村生態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徐村灣村作為安吉縣的行政村之一,其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是觀察縣域鄉村振興實踐的微觀樣本。本次調研以徐村灣村為對象,通過實地走訪、資料查閱、訪談交流等方式,系統分析其在生態、產業、治理等維度的發展情況,旨在為鄉村振興的村級實踐提供參考。
二、調研對象與方法
(一)調研對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徐村灣村,涵蓋村莊生態環境、產業結構、治理模式、村民生活等方面。
(二)調研方法
1. 實地走訪法:分階段對徐村灣村進行實地探訪,觀察村莊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直觀景象。
2. 訪談法:與接收單位聯系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等進行交流,了解村莊發展歷程、政策落實、民生需求等信息。
3. 文獻法:查閱安吉縣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文件、徐村灣村統計資料等,梳理發展脈絡與數據支撐。
三、徐村灣村發展現狀分析
(一)生態環境:“兩山”理念的村級實踐底色
徐村灣村擁有典型的江南鄉村生態景觀,竹林資源豐富,溪流穿村而過,植被覆蓋率高。近年來,村莊持續推進生態治理,如垃圾分類全覆蓋、河道清淤常態化、竹林生態養護等,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生態保護的實際行動,為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綠色基礎。
(二)產業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初步探索
1. 安吉白茶種植:依托安吉縣白茶產業大環境,徐村灣村部分村民參與白茶種植與初加工,茶葉產業成為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種植規模相對分散,品牌化、集約化程度有待提升。
2. 鄉村旅游萌芽: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村莊開始嘗試發展鄉村旅游,如農家樂、民宿的初步布局,但目前接待能力、服務品質、特色體驗項目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三)基層治理:黨建引領與村民自治的協同推進
徐村灣村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搭建“黨建+網格”治理體系,將村莊劃分為若干網格,由黨員擔任網格員,負責政策傳達、矛盾調解、民生服務等工作。同時,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議事協商會等形式,鼓勵村民參與村莊事務決策,在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等事項中實現“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治理效能逐步顯現。
(四)民生福祉:基礎設施改善與公共服務提升
村莊已實現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網絡覆蓋等基礎工程,村民出行、通訊條件顯著改善。在公共服務方面,設有村級文化禮堂、健身廣場等場所,定期開展文化活動、技能培訓,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綜合素質。
四、發展困境與挑戰
(一)產業發展瓶頸
1. 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傳統農業(白茶種植),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規模小、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
2. 品牌與市場缺失:缺乏自主農產品品牌,銷售渠道以本地收購、零散電商為主,市場議價能力不足。
(二)人才資源匱乏
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口以老人、兒童為主,導致產業發展、治理創新等領域缺乏專業人才和新鮮血液,制約了村莊發展的活力與創新力。
(三)治理精細化不足
雖然建立了基本的治理框架,但在數字化治理、精細化服務等方面仍有欠缺,如智慧村務平臺建設滯后,對村民多樣化需求的響應速度和精準度有待提升。
五、發展路徑建議
(一)產業融合:構建“農業+旅游+文創”發展體系
1. 做強白茶產業:推動白茶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茶葉深加工(如茶飲料、茶食品),打造徐村灣村白茶品牌,通過直播電商、農旅融合渠道拓展市場。
2. 做活鄉村旅游:結合竹林生態、溪流景觀,開發“竹林徒步+溪流垂釣+農事體驗”的旅游產品,打造主題民宿集群,提升服務品質,形成“春賞茶、夏避暑、秋品竹、冬享閑”的四季旅游格局。
3. 做精文創產業:挖掘村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開發竹制文創產品、鄉村手工藝品,舉辦“鄉村文創節”,實現產業附加值提升。
(二)人才引育:建立“外引內培”雙軌機制
1. 外部引進:通過政策扶持(如創業補貼、住房保障)吸引青年創客、農業技術人才、文旅策劃人才返鄉或入村創業,為村莊發展注入專業力量。
2. 內部培育:依托村級文化禮堂、技能培訓基地,開展農業技術、電商運營、民宿服務等培訓,提升本地村民的就業創業能力,鼓勵村民參與村莊產業建設。
(三)治理升級:打造“數字+人文”治理新模式
1. 數字化賦能:搭建村級智慧治理平臺,整合政務服務、民生訴求、產業信息等功能,實現“數據多跑路,村民少跑腿”,提升治理效率。
2. 人文治理深化:完善村民議事協商機制,培育志愿服務隊、文藝宣傳隊等社會組織,增強村民的歸屬感與參與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六、實踐總結
通過對徐村灣村的實地調研,可見其在生態保護、產業探索、治理創新等方面已邁出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但仍面臨產業、人才、治理等維度的挑戰。未來,徐村灣村需以“生態為基、產業為核、人才為要、治理為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目標。本次實踐也讓調研者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復雜性與實踐性,為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