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下午15:00至16:3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第十五期“紅色之聲”眾志成城團隊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進行第一次宣講。參會成員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法2314班、卓越2301班、國際法2301班,共計120人參會。此次宣講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抗震救災精神,主題為“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抗震救災共克時艱,眾志成城共筑希望”,由劉蓓蓓、王思雨、倪婷、陳梅清、潘筱云、胡雨馨、薛紫瑤同學擔任宣講人。
圖一:全體起立重溫入團誓詞
會議開始,先由劉蓓蓓同學帶領大家重溫入團誓詞及齊唱團歌,接著進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部分,劉蓓蓓同學帶領大家了解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以及具體內涵,又進一步解讀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理念,結合中華民族發展史,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王思雨同學接下來進一步闡釋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以及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接著進入對抗震救災精神的學習與理解部分。倪婷同學向我們展現了抗震救災精神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分別利用汶川大地震和重慶山火的事例闡釋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互助精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堅韌不拔精神”的內涵,接著由陳梅清同學通過洪水救援的事例闡釋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內涵,這三個方面生動闡述了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潘筱云同學則側重分析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論特質和時代價值,證明了抗震救災時至今日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激勵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不息精神動力,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胡雨馨同學以游戲問答環節引入對培育與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思考,從宏觀層面上提出應“加強宣傳,厚植精神”,“以防為先,防助結合”,“構建體系,整體建設”等方法,為培育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建議。而薛紫瑤同學則從微觀層面著手,號召青年學習與實踐抗震救災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青年當有家國情懷,當永久奮斗,也當富有科創精神,為抗震救災乃至中國夢的實現不斷奮斗。

圖二:宣講過程照片
至此,本次宣講活動圓滿結束。本次團會學習,對于啟發廣大青年學子認識到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和學習抗震救災精神對于自身和國家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激勵他們萬眾一心,不畏艱險,積極承擔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