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山的晨光漫過托木爾峰的雪線,灑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的彩繪木棺上;當六星街的手風琴聲裹著烤包子的香氣,飄進維吾爾族老人的"共享廚房";當克拉瑪依的"大油泡"倒映著新絲路商業街的霓虹,與一號井的老鉆井工具隔空相望——這個夏天,山東大學"泉韻疆行,石榴籽祖國行"社會實踐團隊,用37天的腳步,在新疆的山川與人文間,寫下了一封關于"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青春答卷。
一、文物為證:在千年脈絡里觸摸"交融"的溫度
"指尖隔著玻璃輕觸那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復制品時,漢代的經線提花工藝仿佛還帶著絲路商隊的溫度。"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索君成在日志里寫下這樣的句子。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文物參觀,而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從唐代三彩胡人俑的友善笑容里,讀懂西域與中原的雙向奔赴;在巴州博物館土爾扈特部東歸時的馬鞭旁,感受"萬里歸心向祖國"的赤誠;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樓蘭美女"干尸展柜前,觸摸3800年前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生的印記。
團隊走過12處文化場館,從伊犁州博物館漢代的青銅馬鐙,到阿勒泰地區博物館唐代的中原瓷片,每一件文物都是"多元一體"的活化石。"以前在課本里讀'絲綢之路',總覺得是遙遠的符號,直到看見清代維吾爾族花帽上的牡丹紋與巴旦木紋并置,才明白'交融'從來不是歷史名詞,而是刻在器物上的日常。"米爾外提說,她鏡頭里的文物照片,成了最生動的"民族團結教材"。
二、非遺為橋:在指尖傳承中看見"活態"的力量

伊犁六星街的清晨,總是從手風琴的旋律開始。"這木殼子要用伊犁本地的松木,花紋得按維吾爾族的羊角紋雕,最后再用漢族的木工刨子修邊。"非遺傳承人在演示技藝。
在克州阿合奇縣瑪納斯史詩館,柯爾克孜族藝人彈著庫姆孜,唱誦《瑪納斯》中賽麥臺依鏟除內奸的片段,歌聲里的英雄氣讓在場的人眼眶發熱。團隊成員舉著攝像機,影像素材里,不僅有史詩的傳唱,還有藝人手指在琴弦上的顫動、觀眾眼里的淚光。
在那拉提草原的氈房里,哈薩克族老人教大家煮馬奶酒,"要等奶子發酵到微微發酸,像草原的風一樣有韌勁"——這些不期而遇的互動,讓"非遺"從學術概念,變成了掌心的溫度、舌尖的味道、耳畔的旋律。
三、英烈為魂:在堅守與變遷中讀懂"守護"的重量
博孜墩鄉的山風總是帶著松濤的低吟。拾級而上,走向坡頂的烈士公墓時,腳步輕得像怕驚擾了沉睡的英雄。白色紀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字,在夕陽下泛著溫潤的光,四周的事跡牌上,23歲的警察曹世強、翻譯員熱買提·毛拉買提的故事,讓空氣都變得凝重。
"為了保護《勘查筆錄》,他奮力突圍時身中數彈;為了給派出所報信,他剛拉完肥料就沖進風雪——他們和我們年紀差不多,卻用生命守住了邊疆的安寧。"看著事跡牌上的文字,古麗胡瑪紅了眼眶。在林基路紀念館,那盞煤油燈、那張"林公渠"羊皮圖紙,又讓大家看見另一種堅守:1943年,林基路在牢獄中寫下"我走了,惟愿民族解放成功",而他修的水渠,至今還在滋養庫車的農田。
從五家渠軍墾紀念館里"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老照片,到克拉瑪依"大油泡"旁銹跡斑斑的鉆井工具,團隊追尋著"艱苦奮斗"的足跡,也見證著邊疆的蛻變:新絲路商業街上,老石油人的后代賣著印著"克拉瑪依"的文創飾品;禾木喀納斯景區里,圖瓦人村落的旅游協作模式,讓牧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巴克圖口岸的貨運卡車,載著"一帶一路"的希望駛向遠方。以前聽'石油精神'覺得抽象,直到看見地窩子(半地下土房)的復原場景——零下30度,他們就在這樣的地方,把戈壁挖成了油田。

"我們不是旁觀者,是參與者。"指導教師李雪靜看著團隊整理調研筆記,滿是感慨,"他們克服了語言差異、地域溫差,把課堂知識變成了服務邊疆的能力——比如為非遺傳承人設計的短視頻腳本,就很受當地文旅局認可。"阿合奇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在評價中寫道:"團隊收集的素材詳實且有傳播價值,生動展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為宣傳新疆注入了青春力量。
當實踐接近尾聲,在庫爾勒老街的"民族團結大舞臺"上,漢族的舞龍、維吾爾族的"黑走馬"、哈薩克族的"搟氈舞",在夕陽下織成一幅流動的畫。"以前說'中華民族一家親'是課本里的話,現在才知道,它是六星街'共享廚房'里韭菜盒子與包爾薩克的香,是博孜墩烈士公墓里不同民族英烈的名字,"李嘉愷在總結里寫下的這句話,成了整個團隊最真切的感悟。
如今,天山腳下的石榴花正開得熱烈,團隊帶回的不僅是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念——邊疆的故事,需要青年去傾聽、去講述;民族團結的種子,需要青年去澆灌、去傳承。泉韻潤疆,潤的是文化的根脈;石榴同心,同的是民族的魂魄。山東大學"泉韻疆行"團隊的青春足跡,早已刻進新疆的山川里,而這份"以青春之我,護民族之親"的擔當,還將在更多青年的腳步里,繼續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