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聆聽千年絲語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暑期實踐“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蘇州隊的同學們滿懷期待,踏入蘇州絲綢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探尋絲綢文化之旅。
一進博物館,歷史館內柔和的燈光下,一件件絲綢文物展現在實踐隊員眼前,仿佛在訴說著悠悠往事。戰國時期的緙絲長綾,細密的紋理與古樸的紋樣,無聲地展現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與工藝; 漢代廣袖裙舒展大氣,暗紋中若隱若現的茱萸圖案,仿佛帶著千年的芬芳;明清絲織蟒袍更是華貴非常,金線繡制的蟒紋與五彩絲線勾勒的海水江崖紋,盡顯皇家威嚴。志愿者面帶微笑地為隊員們講解:“大家看這件緙絲長綾,緙絲技藝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它采用‘通經斷緯’的技法,每一道緯線的穿梭都需極為精細,稍有差錯,便前功盡棄 。”實踐隊員們聽得入神,不時發出陣陣驚嘆,難以想象古人在有限的條件下,竟能創造出如此精妙絕倫的工藝。
隨著志愿者的腳步,實踐隊員來到蠶桑文化展區。展墻上,一幅幅精美的插畫描繪著從種植桑樹、養蠶到繅絲的全過程。志愿者指著插畫,娓娓道來:“桑樹是絲綢之源,古人對桑樹的栽培十分講究。而蠶,更是被視為‘天蟲’,從蠶卵孵化開始,每一個生長階段都關乎著最終蠶絲的品質。”她拿起一旁的蠶繭模型,繼續說道:“別看這小小的蠶繭,要經過選繭、煮繭、繅絲等多道工序,才能將其中的蠶絲抽出,制成可以織造的絲線。每一根絲線,都凝聚著古人無數的心血。”
在織染坊與貢織院的復原場景前,木質的織機古樸厚重,色彩斑斕的染料罐整齊排列,仿佛將古代絲綢織造的繁忙景象重現眼前。志愿者站在巨大的花樓織機旁,生動地講述:“這花樓織機織造時,需要兩人配合,樓上的人負責提花,樓下的人負責投梭引緯。織造一幅復雜的云錦,往往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這些染料,大多取自天然的植物與礦物,像這茜草染出的紅色,既鮮艷又持久,承載著古人對色彩的獨特理解。”實踐隊員圍在志愿者身邊,一邊仔細觀察著場景中的細節,一邊想象著千年前這里機杼聲聲、染料飄香的熱鬧場景。
來到非遺文化展廳,墻上展示著一幅幅精美的絲綢藝術品,每一件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志愿者指著其中一幅雙面異色繡作品,滿是自豪地介紹:“這雙面異色繡,在同一幅作品的正反兩面,呈現出不同的圖案與色彩,針法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傳統技藝能夠傳承至今,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堅守與創新。”實踐隊員們紛紛湊上前,近距離欣賞這些巧奪天工的作品,對傳統技藝的精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臨近中午,實踐之旅接近尾聲。實踐隊員們走出博物館,心中滿是對絲綢文化的敬畏與贊嘆。這次探訪,在志愿者的精彩講解下,他們深入了解了絲綢文化的歷史脈絡、制作工藝,更深刻體會到傳統絲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意義。他們表示,未來將積極行動起來,為絲綢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一千年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訊員 李王朕)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