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時期,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智行贛南實踐隊,以“創承初心——數字技術激活贛南蘇區紅色基因新生”為行動綱領,選派5名隊員于6月20日至23日前往瑞金市,深入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紅井景區、二蘇大會議舊址等重要紅色場所開展社會實踐。此次實踐通過實地考察、技術體驗、深度訪談等多元形式,系統調研紅色場館數字化轉型路徑,同時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悟蘇區精神的時代價值,為后續紅色文化傳承的研究積累一手資料。
數字賦能:解碼紅色文化傳播的“瑞金范式”
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近年來始終堅持“科技+文化”雙輪驅動戰略,持續推進紅色文化傳播體系的立體化構建,不斷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徑。實踐隊隊員在專業講解員引導下,首先體驗了館內重點打造的“穿越蘇維埃”540°沉浸式裸眼3D CAVE空間項目。這一項目是國內首個應用于紅色舊址景區的5折幕高清LED劇場,通過一部時長3分鐘的影片,高度濃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從創建到發展的關鍵歷程。體驗過程中,隊員們仿佛置身歷史現場,既能感受到槍炮轟鳴的反“圍剿”戰場的緊張氛圍,也能看到熱火朝天的蘇區建設場景。實踐隊隊長袁沁表示,看到虛擬紅軍戰士從眼前沖鋒而過時,感受到的震撼是傳統展覽難以提供的,這種技術應用不僅顯著提升游客的代入感,更讓歷史敘事轉變為雙向互動。
在“蘇區長卷”體感虛擬互動展廳,隊員們通過觸摸屏幕操作,激活了隱藏在數字畫卷中的15個蘇區革命小故事。這些故事涵蓋多個領域,從《關心群眾生活》調查報告的誕生過程,到紅軍醫院日常診療、護理的工作場景,全方位展現蘇區時期的社會風貌。這幅數字畫卷長達21.6米,動態呈現著蘇區歷史的諸多細節,成為直觀展現蘇區發展的生動載體。隊員盧蕊在調研筆記中寫道,博物館創新采用“文物+科技+教育”的融合模式,成功將原本靜態陳列的展品轉化為可交互的知識節點,讓游客在操作與探索中主動獲取歷史知識,極大提升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趣味性與實效性。
舊址尋根:觸摸人民政權的“初心密碼”
紅井景區圍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經典歷史脈絡,不斷創新紅色文化的現代表達形式,推出多項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在參與中深化對紅色歷史的理解。
在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景區通過硅膠情景雕塑與電子油燈相結合的方式,精心還原了“毛澤東辦公場景”。雕塑人物的神態、服飾細節均參考歷史照片與文獻記載,電子油燈則會根據時間變化模擬不同亮度,還原當年夜晚辦公的環境。這一還原場景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蘇區干部“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的務實工作作風,仿佛能看到當年革命先輩們為蘇區發展辛勤工作的身影。此外,景區特別設置的“蘇區錢幣拓印”體驗區,為游客提供了親手復刻蘇維埃紙幣的機會。體驗所用的模板均依據館藏實物復刻,油墨顏色也與歷史紙幣保持一致。隊員們在操作過程中,親手將油墨均勻涂抹在模板上,再覆上宣紙進行拓印,在油墨與宣紙的交融中,真切觸摸到紅色金融體系初創時期的歷史痕跡。隊員李薇在調研報告中強調,這類沉浸式體驗并非對紅色文化的簡單娛樂化改造,而是通過具體的物質載體,喚醒人們對紅色歷史的集體記憶,讓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觸摸、可感知的存在。
精神傳承:構建紅色基因的青春表達
實踐總結會上,隊員們圍繞“數字時代紅色文化如何實現‘破圈’傳播”這一核心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各抒己見。隊員趙宇提出,瑞金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成功經驗表明,紅色文化要打破以往“高大全”的刻板印象,需要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傳播效果、“場景再造”還原歷史現場、“情感共鳴”拉近與受眾距離,最終實現符合年輕群體認知習慣的表達形式。這一觀點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高度契合。據了解,博物館近年來積極布局新媒體傳播,打造“云游紀念館”“館長說館藏”等系列微視頻,形成內容豐富的微視頻矩陣。“云游紀念館”系列以第一視角帶領觀眾探訪場館,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館長說館藏”則由館長親自出鏡,分享文物征集、保護過程中的難忘經歷。這些視頻在抖音、B站等年輕用戶聚集的平臺推廣后,已吸引超百萬年輕用戶關注,其中多條視頻播放量突破10萬,評論區中“原來紅色歷史這么有趣”“想去現場看看”等留言成為主流,有效提升了紅色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
實踐隊隊員還發現,瑞金在紅色文化青春化傳播方面還有更多創新嘗試。例如,當地聯合高校設計推出“蘇區精神”主題文創產品,包括印有蘇區標語的筆記本、還原蘇區場景的拼圖、融入紅色元素的服飾等,這些文創產品既保留紅色文化內涵,又符合年輕群體審美,在景區文創店與線上平臺銷售火爆,部分產品上線即售罄。此外,瑞金還舉辦“紅色青春”短視頻創作大賽,邀請全國青年圍繞紅色文化主題拍攝短視頻,通過創意表達展現紅色歷史的當代價值,大賽吸引近千名青年參與,征集作品超2000件,進一步擴大了紅色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范圍。
最后,實踐隊隊長袁沁在結項匯報中談到,為期四天的實踐活動讓隊員們對紅色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認識。紅色文化傳承并非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需要在嚴格保護紅色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實踐中實現更好的傳承。未來,實踐隊將充分運用公共政策專業的理論知識與調研方法,對此次實踐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從政策支持、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為構建“數字+紅色”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提供專業的智力支持,助力紅色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通訊員: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