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動民族團結教育,助力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2025年8月2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服務隊成員前往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干溪苗寨“四點半”學校,開展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與志愿服務活動。
實踐期間,志愿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課程輔導與文化宣講等多種形式,全面了解苗族文化的傳承現狀與教育支持情況。在干溪苗寨,隊員走訪赤水古城等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地點,并與當地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入交流,系統調研銀飾鍛造、苗繡紋樣、飛歌傳唱等傳統技藝的保存與推廣情況。

實踐過程中,隊員除開展問卷調查外,還積極參與“四點半”學校的日常教學輔助工作,幫助苗族學生完成暑假作業,開展雙語互動教學,并圍繞苗族服飾紋樣、蘆笙舞蹈、民族節日等內容舉辦小微宣講,增強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調查發現,當地部分學校已開展苗語、蘆笙等校本課程,教學設施逐步完善,但傳統文化仍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年輕一代關注不足等現實挑戰。
基于實地調研,志愿隊進一步策劃了“少數民族文化微課堂”系列短視頻,以動畫等新媒體形式生動講解苗族歷史與文化;同時聯合當地中學舉辦“民族文化小講堂”,組織學生觀看蘆笙舞表演、辨識傳統紋樣,并協助在縣城舉辦“民族文化展”,展出苗族銀飾、銅布、蠟染等實物作品,邀請青少年現場表演民族歌舞,有效拓寬了文化傳播渠道。

展覽期間,一名苗族女孩得知該紋樣已被用于文創產品并受到廣泛歡迎時,對此表示民族元素對文創產品的融入成為文化認同與傳播價值的最生動體現。這一場景也使隊員更加明確,文化宣傳不僅是向外推廣,更是對內喚醒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
通過此次實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服務隊不僅深入了解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傳承困境,也探索出新媒體與教育融合傳播民族文化的新路徑。實踐隊建議進一步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地方美育課程,增強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使其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

本次調研活動強化了隊員的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也為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參與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實踐范例。團隊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持續關注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