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馳于空想,不驁于虛聲。”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轉化與傳承。為高度響應黨的號召,山東理工大學“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全體成員于7月14日下午前往中國石化山東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油庫,開展“石油傳薪火,青春向未來”主題座談會,切實感悟6907工程“戰天斗地、惟實勵新”的赤誠初心,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圖為泰安石油油庫合影 山東理工大學邵若冰提供)
會議伊始,油庫管理人員王堯播放6907工程紀實紀錄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代建設者遵循“靠山隱蔽、平戰結合”指示,跋涉20里山路,憑草帽、手套、小推車等“三件寶”,用雙手壘起儲油穹頂。這段崢嶸歲月,不僅是一座工程的建成史,更是一代人的奮斗史詩,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青年學生。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紀錄片 山東理工大學劉崇賢提供)
隨后,王堯分享自身十八年石油生涯。他長期佩戴護腕留下的淺褐色印記,成為獨特“勛章”。2006年7月,29歲的他到泰山石油加油站,每日從清晨6點忙至深夜11點,加油槍握得手心起泡;2007年寒冬,零下15度戶外作業時,他一天加油達3萬元;2008年調往北山油庫后,每日徒步18公里山路,兼顧安保與消防工作;2020年轉崗后勤后,仍認真帶徒,讓石油人的擔當與堅守得以傳承。他勉勵同學們:“實干才能成長,堅守方見初心。”
(圖為王堯分享自己個人經歷 山東理工大學張傲杰提供)
青年黨員、本科畢業剛滿一年的劉靜怡,則從女性石油人的視角分享了從校園到職場的心路轉變。她坦言石油工作遠比想象中艱苦——天亮前趕班車、高溫中爬油罐、12天才輪休一次,但她始終堅信:“安全和責任永遠是第一位的,美不美都是其次。”她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夯實專業、積極入黨、參與實踐,為將來真正步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圖為劉靜怡分享成長歷程 山東理工大學谷士森提供)
整場座談氣氛莊重而熱烈,實踐團成員被石油人樸實堅韌的品格深深感染,歷史的回響與當下的堅守在這一刻交匯,“我們觸摸的不僅是歷史的溫度,更是未來的方向。”這種精神的共鳴,讓紅色教育從“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奔赴”,讓紅色基因真正成為引領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標。
作者:陳彤
來源:“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
聯系方式:178643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