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孤獨癥兒童群體融入社會、健康成長,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 “從心出發,點亮星空”志愿服務隊于2025年暑期前往淮安市博愛康復中心,為孤獨癥孩子們開展 “七彩假期” 暑期關愛課程,致力于讓每一個孤獨癥孩子都能在愛與關懷中尋得屬于自己的光芒。

圖1
01深耕問需,初探星途
“如何走進‘星星的孩子’”是志愿隊成員初次接觸孤獨癥兒童時面臨的關鍵挑戰。為打造真正因需施教、精準賦能的關愛課程,給孩子們提供專業而溫暖的陪伴,志愿隊確立了“先調研,優備課,重反饋”的行動策略。經過前期的細致調研與跟班陪護,隊員們從初見孩子們時的忐忑,到逐漸熟悉每個孩子的特點,真正做到從日常陪伴中了解孩子,從專業教師中汲取智慧經驗,根據反饋優化調整,為關愛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科學的目標導向。


圖2-3
02 多元賦能,循光而行
音樂療愈,輕啟心扉。 音樂課上,律動感十足的奧爾夫音樂活躍了課堂氛圍。隊員們化身“節奏引路人”,引導孩子們感知節奏,示范身體如何隨旋律躍動。在耐心陪伴和協助下,孩子們從最初的試探性點頭,到漸漸能夠跟隨節拍努力拍手、跺腳,在音樂中慢慢放松下來。當孩子們勇敢地走上臺前,在隊員的幫助下完成一整套律動操時,掌聲應和著節拍響起。音樂悄然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讓他們在旋律中感受到純真的快樂,也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團隊和小朋友的距離。

圖4
創意表達,釋放真我。為回應康復需求,鍛煉孩子們手部精細能力,并引導他們積極表達自我,志愿者們特別開設粘土創意繪畫、吸管巧手搭建等系列手工課程,為孩子們提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五彩斑斕的粘土在孩子們的手中揉捏、塑形,漸漸化作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粘土畫;吸管搭建“工程”妙趣橫生,孩子們專注地挑選著不同顏色的吸管,在隊員們的手把手引導和輕聲鼓勵下,小心翼翼地拼接、插穩;不算常規的折紙成果折射出他們獨特的思考……孩子們用雙手將內心的想象與情感具象化為獨一無二的創作,在其中體驗成就感,更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專注度。


圖5-6
趣味情景,寓教于樂。志愿團隊巧妙結合時代熱點,開展系列趣味活動,融入健康知識、安全常識科普、垃圾分類常識等內容,幫助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積累生活知識與安全常識。安全科普課上,踩數字模擬撥打應急電話,將數字教學與安全知識相結合;垃圾分類小賽場里,孩子們化身“環保小衛士”,借助多媒體互動,出色地完成垃圾投遞任務;健康科普課上,“健康跳跳棋”成為孩子們的助學好伙伴。通過游戲化、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孩子們在探索的樂趣中提高了安全意識,積累了生活技能。

圖7
故事接龍,衍說西游。常規課程外,志愿隊深挖淮安“西游故里”文化基因,將專注力訓練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團隊巧妙運用沙包、飛盤等教學工具讓孩子們在接力嘗試中完成對于西游故事的獨特表達,以肢體語言為主,鼓勵口語表達,瞄準“穩穩接住”的練習目標,充分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能力與動作支配能力。

圖8
03眾愛成翼,微光恒駐
在課程結束后,團隊全面總結了孩子們的課堂表現記錄以及各自的特點,在與教師的復盤反饋中優化個性化干預方案,致力于為推動普特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化發展貢獻有效志愿路徑。團隊成員與康復中心結成長期對接服務關系,并持續跟進了后續的“家庭喘息服務”宣傳工作,努力讓星星的孩子被更多人看到、傾聽、理解,讓志愿微光化作守護星光的恒久力量。
微光點亮星語,七彩筑夢童心。每一份志愿力量,都是照亮特殊兒童康復之路的溫暖星光;每一次真情付出,都在為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鋪就基石。此次志愿活動不僅增進了社會對特殊兒童群體的理解與關注,更展現了團隊成員的責任與擔當。當點點微光在守護中匯聚,便是這片星空最溫暖的光芒。
(供稿:錢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