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5日,華中農業大學化學學院“知行硒望”社會實踐團走進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長梁鎮白云村,深入2000畝果園,開啟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

六月雪梨創始人潘賢成捧著六月雪梨(車媛媛 攝)
實踐團圍繞“六月雪梨”產業開展“電商賦能+文化傳播”雙線融合主題實踐,探尋一棵梨樹如何“育出”一片鄉村希望,解碼新農人群像背后的振興密碼。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助力“千萬工程”經驗在荊楚大地落地生根。

實踐團成員與潘賢成(左)在直播中講述雪梨種植故事(基地供圖)
一、直播架橋:雪梨飄香,“云端”講好鄉土故
“皮薄肉脆,汁多如蜜,這就是白云村的‘六月雪梨’!”實踐團依托抖音平臺開展“直播助農”活動,探索“產品+文化”雙向賦能路徑,借“新農主播”講好鄉村故事、傳播農品價值。

六月雪梨基地負責人潘啟斌(中)做客直播間(李祥瑞 攝)
鏡頭前,成員們化身“新農主播”,現場品鑒、講解種植技術與生態理念,與彈幕熱情互動,將一場場農品直播打造成融合產品推介、知識科普與恩施風情的沉浸式體驗。
實踐團一共開展了六場直播,據統計,直播點贊累計量破十萬,觀看人數累計超四千人次,銷售額累計破千元,實現了“講好地方故事,帶出助農實效”的目標。一場場“農味+人情”的直播,為當地特色農產品觸達更廣闊市場邁出堅實一步。

實踐團成員拍攝微紀錄片《我在白云有棵梨樹》過程中(車媛媛 攝)
二、影像尋跡:三代新農人,共繪梨園振興圖
如果說直播是一座連接消費者與農產品的橋梁,那么“新農人”的奮斗故事,則是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的精神脊梁。實踐團發起“新農人影像計劃”,聚焦“六月雪梨”三代守護者,以微紀錄片《我在白云有棵梨樹》為載體,用鏡頭定格“扎根鄉土”的奮斗群像。
“奠基者”潘賢成,二十多年前放棄教職,引進技術、開墾實驗田,為千畝梨園打下根基;“拓銷者”潘啟斌,海外工程師返鄉,引入電商直播,推動產業從“會種”向“會賣”轉型;“塑牌者”金啟平,通信精英歸來,專注品牌升級、物流優化與標準化管理,助力“六月雪梨”向區域公共品牌躍升。

“六月雪梨”協會會長金啟平(左一)講解六月雪梨種植技術(基地供圖)
從種植奠基、銷售拓新到品牌躍升,三位新農人角色各異,卻共同繪就了鄉村人才振興的生動圖景。實踐團的鏡頭捕捉到他們的‘新’,不僅在于身份轉換,更在于將現代知識、管理智慧與鄉土情懷深度融合,以創新視角激活鄉村資源稟賦。

豐收季果農捧著六月雪梨(李祥瑞 攝)
三、光影敘事:定格豐收喜悅,重塑鄉村印象
七月梨熟,白云村迎來最繁忙的豐收季。為記錄這動人的勞動圖景,實踐團發起“豐收影像計劃”,用鏡頭定格田間地頭的動人瞬間,展現梨果壓枝、農人笑顏的鄉村圖景。
晨曦微露,團隊隨果農入園拍攝。果農們穿梭梨林中,采摘、搬運、分揀、裝箱,成員們記錄下他們彎腰拾果的專注、樹蔭下休憩的笑靨、滿筐雪梨前的自豪......這些瞬間匯編成專題攝影集,成為一份溫暖的“田野日記”。
“豐收影像計劃”不僅是一次“用影像講述鄉村振興”的攝影探索,更是一次鄉村敘事方式的革新。實踐團希望通過影像語言打破農業“苦臟累”的刻板印象,讓人們看到農業的勞動之美、人情之暖、收獲之喜,展現獨特的活力與價值。鏡頭定格的,是豐收盛景,更是農人逐夢、鄉村奮進的時代縮影。

實踐團成員在果園中合影(李祥瑞 攝)
八天“雪梨之旅”,青年學子們以直播為筆,以影像為墨,深入鄉村沃土,感知農業脈動,體悟鄉土文化,更在沉浸式實踐中讀懂鄉土、對話時代,堅定強農興農的青春擔當。未來,“知行硒望”社會實踐團將繼續用腳步丈量田野,用鏡頭記錄變遷,用智慧賦能鄉村,在廣袤的‘田野中國’書寫新時代青年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