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蘭州大學的一群學子奔赴通渭縣,開展了一場豐富多彩且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們走進校園、革命紀念館,深入街頭巷尾,與當地書畫大師交流,參與文化節,多維度探尋通渭的文化底蘊,傳承紅色基因與傳統文化。
進校文化宣傳,播撒非遺種子
8月15日,實踐團走進通渭縣第一中學,舉辦“千年隴韻·非遺通渭”主題宣講活動。通渭作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擁有小曲戲、麥稈畫、皮影戲、脊獸制作等11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實踐團成員通過系統介紹、影像展播、技藝演示等形式,為中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非遺文化的大門。
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非遺魅力,團隊精心準備了通渭小曲戲的精彩片段,結合鄉村振興題材劇目《山楂紅遍常家河》,深入解析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轉型與發展。團隊成員還創新性地運用AI技術,將通渭傳統紋樣轉化為現代設計,如手機殼、文具等,引發了同學們對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濃厚興趣。不少同學表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非遺,被其獨特魅力深深吸引,今后也想為非遺傳承出一份力。
走訪榜羅紀念館,重溫紅色記憶
實踐團專程前往榜羅鎮會議紀念館,開展“探尋紅色文化基地,感悟長征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踏入紀念館,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館內陳列的一件件珍貴革命文物,如滿是補丁的紅軍軍裝、字跡斑駁的《黨員守則》、陳舊卻依舊能奏響激昂旋律的手風琴,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了解到1935年9月27日晚,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此召開重要會議,果斷決定將長征落腳點放在陜北,為紅軍長征指明了方向。通過沉浸式參觀、專家講解和史料研讀,大家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與艱苦奮斗的精神。成員小張感慨道:“以前只是在書本上了解長征,這次實地參觀,仿佛穿越時空,真切感受到了先輩們的不易,這種精神將激勵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勇往直前。”
街頭問卷訪談,洞察文化現狀
為深入了解通渭書畫文化在群眾中的普及度與傳承現狀,實踐團開展了問卷調查與走訪活動。他們穿梭在通渭的大街小巷,在文化廣場、體育公園、秦嘉徐淑公園等地,針對不同群體發放問卷。考慮到人群差異,問卷分為居民和學生兩個版本。
在問卷發放過程中,團隊遇到了一些挑戰。部分居民因文化水平有限或身體原因,起初不太愿意配合。但成員們耐心溝通,通過聊天的方式拉近與居民的距離,獲取有效信息,自己完成問卷填寫。一周的努力有了豐碩成果,團隊共收集到有效問卷471份。這些數據為后續分析通渭書畫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鍛煉了成員們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
對話書畫大師,汲取藝術養分
實踐團有幸拜訪了當地幾位知名書畫大師,與他們展開深入交流。大師們的工作室里,墨香四溢,一幅幅精美的書畫作品掛滿墻壁。大師們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感悟,還現場揮毫潑墨,展示書畫技巧。
一位老藝術家回憶起通渭書畫的發展歷程,感慨萬千:“過去,通渭雖然貧困,但書畫文化從未斷過根,大家對書畫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的。如今,隨著生活條件改善,書畫氛圍愈發濃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成員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出問題,從大師們的經驗中汲取藝術養分,也更加深刻認識到通渭書畫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與使命感。
參與文化節,共襄文化盛舉
實踐期間,恰逢通渭舉辦“隴上神泉,書畫通渭”文化活動月。整個縣城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街頭巷尾掛滿書畫作品,各類書畫展覽、筆會、交流活動精彩紛呈。實踐團成員積極參與其中,與當地書畫愛好者、群眾互動交流。
在書畫展覽現場,成員們與退休教師、書畫作者熱烈討論,了解通渭從貧困縣發展為書畫之鄉的艱辛歷程。一位老先生笑著說:“在通渭,書畫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從小孩子到老人,都對書畫有著特殊感情。”成員們還參與了文化節的志愿服務,協助布置展覽、維持秩序,在服務中感受通渭人民對文化的熱愛與執著。
通過此次通渭社會實踐,我們收獲頗豐。我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通渭的非遺文化、紅色歷史與書畫藝術,更在實踐中鍛煉了能力,增強了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大家紛紛表示,回到學校后,要將在通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給更多同學,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