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雙碳”進社區! ——河海學子以水能融合科普繪制青春答卷
來源:河海大學“指間繪夢·心語相伴”聲悅星辰公益團隊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推動水能融合知識的普及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傳播,河海大學“聲悅星辰·言傳水韻”實踐團于7月15日至16日在興隆街道積善社區成功舉辦“江河共濟調南北,水能同源創未來”科普夏令營。實踐團成員以科普為橋,以實踐為媒,帶領青少年探索水能轉換的奧秘,為社區青少年開啟了一扇探索水資源奧秘與清潔能源未來的知識之窗,讓節水、護水的理念在實踐中扎根,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節水護水、綠色發展的種子。
7月15日課堂以“水潤萬物,智解水韻”為主題。實踐團成員精心策劃,通過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活動,為孩子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水知識盛宴。在“水知識科普講堂”中,實踐團成員利用生動形象的動畫和互動性強、圖文并茂的PPT演示,深入淺出地向孩子們介紹了全球水資源的分布現狀、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面臨的挑戰。重點講解了被譽為國家戰略工程的“南水北調”工程,闡釋其如何優化水資源配置,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保障國家水安全。孩子們聚精會神,跟隨志愿者的講解,在方寸屏幕間領略了祖國江河的壯闊與水利工程的偉大;“節水妙招分享會”中實踐團成員引導孩子們從日常生活出發,共同探討節水護水的小竅門。孩子們踴躍發言,分享自家或從書本、網絡學到的節水經驗,如“一水多用”“及時關閉水龍頭”“使用節水器具”等。實踐團成員適時進行點評和補充,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讓“珍惜每一滴水”的理念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人心。”水利工程模型制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團成員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分組合作,動手制作“三峽大壩”的簡易模型。從理解大壩的結構功能,到一步步拼接、組裝,孩子們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在模型搭建過程中直觀地感受了巨型水利工程的宏偉與精妙,為后續學習水能發電原理打下了感性基礎。
7月16日“激昂水利,創制動能”主題課程,重心轉向水能與清潔能源的探索,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水能融合與碳中和”課堂中,志愿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圖解,為孩子們講解了自然界中神奇的水循環過程、水力發電清潔能源利用方式,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水能如何轉化為機械能,再進一步轉化為電能的基本原理。結合國家“雙碳”目標,實踐團成員用孩子們易于理解的語言,闡釋了發展清潔能源對于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意義。課堂還融入了“綠色出行四部曲”“家庭節能小貼士”等實用的環保生活技巧,鼓勵孩子們從身邊小事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為了將抽象的原理具象化,實踐團帶來了水力發電實驗模型套件。實踐團成員巧妙地利用“水流推動風車旋轉”的日常現象作類比,形象地說明水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并簡要介紹了真實水電站的運作機制。孩子們在實踐團成員的指導下,分組動手組裝屬于自己的小型水力發電模型。從辨識葉片、齒輪、發電機等核心部件,到小心翼翼地安裝、調試,再到最終看到水流驅動下小燈泡成功亮起的瞬間,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成就感。這一過程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也在親手實踐中深化了對能源轉換原理的理解。
此次夏令營,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基層社區的生動實踐。河海大學的青年學子們依托學校深厚的水利學科背景,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精心設計互動環節,有效激發了社區青少年學習水科學、關注國家水安全與能源戰略的興趣。活動獲得了社區工作人員和參與家長的一致好評。積善社區負責人表示,此類高質量科普活動有效填補了社區科普資源的不足,對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環保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展望未來,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繼續秉持初心,發揮學科優勢與青年智慧,不斷創新科普形式與內容,打通水利科普的“最后一公里”,探索更多元、更長效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在更多青少年心中勾勒出水利世界的壯麗輪廓,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通訊員王若涵盛博琳李美燁)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