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新密市超化鎮莪溝村,探尋豫劇藝術與村規民約融合的創新路徑,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團隊于6月22日前往調研地進行前期調研,明確后續實踐方向,隨后主動學習豫劇相關知識、打磨創作細節,高效推進音視頻制作與傳播工作,于8月24日完成了豫劇音視頻的制作與傳播,隨后以問卷形式進行效果調研工作,用連貫的實踐行動為鄉村文化傳播與基層治理融合探路。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文化與治理的融合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治理體系,村規民約作為基層治理的關鍵抓手,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莪溝村:豫劇文化的深厚底蘊
莪溝村,因洧水河流經形成峽谷且長滿莪草得名,這里自然風光宜人,更蘊藏著厚重的戲曲文化。作為超化吹歌發源地,其歷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夏商時期的鼓吹樂,歷經傳承演變,成為如今獨特的藝術形式。村內的“戲坊窯”更是意義非凡,據傳唐盛時期,唐明皇為博武則天歡心在此栽培梨園、建窯洞演出,后發展為豫劇第一個古戲校,走出多位豫劇大家,是梨園人心中的尋根圣地。
調研之旅:從村委交流到村民訪談
實踐團隊抵達莪溝村后,第一站便是村委會。在這里,團隊與村黨委書記候書章及其他村干部深入交流。我們了解到,村里興建的豫劇項目由村黨委書記發起,現任村黨委書記接手后進一步發展擴大。
候書記滿懷熱情地介紹了村里正在規劃的豫劇相關項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戲坊窯”了。在候書記帶領下,團隊參觀了尚在修建中的“莪溝村豫劇戲坊窯”,窯內供奉的常香玉、馬金鳳等豫劇大師塑像,無聲訴說著這里與豫劇的緊密聯系。據悉,前任村黨委書記范新法與鄭州慈善總會共同牽頭規劃 “戲坊窯” 及 “十八蘭” 豫劇文化產業園,旨在將莪溝村打造成集豫劇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塑造河南戲曲主題文化旅游新名片,并規劃建設國家級綜合性豫劇戲曲主題博物館。目前項目處于規劃完善階段,力求呈現更優質的文化藍圖。

(戲坊窯中的豫劇大家雕像 李子涵供圖)
離開戲坊窯,團隊在村干部帶領下參觀靈崖山、天爺洞等景區,途中偶遇一位資深老干部,我們向他詢問了莪溝村的村規民約建設和豫劇文化傳播情況。老干部介紹,村里常態化開展村規民約宣傳工作,村民對豫劇熱情高,尤其廟會期間老年群體觀戲踴躍。

(靈崖山景區 李子涵供圖)
午后,團隊展開村民走訪調研。與村口納涼老人、院壩忙碌村民交流得知,新媒體拓寬了村民接觸豫劇的渠道,抖音等平臺讓更多人便捷欣賞豫劇,傳統劇目深受喜愛,對于本地正在建設的“戲坊窯”項目,他們也表達了期待與支持;在村規民約方面,村民們提到村子里會定期開展宣講,村委會入口處也張貼有醒目的村規民約展覽牌。當提及以豫劇形式傳播村規民約時,村民普遍表示愿意期待,“用豫劇唱村規民約,肯定比干巴巴地說有意思啊”。

(項目成員與村民交談)
實踐落地:音視頻制作傳播與效果調研
為將豫劇與村規民約融合的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團隊成員主動學習豫劇唱腔特點、韻律節奏等專業知識,結合前期調研收集的村民訪談資料,反復篩選村民熟悉的經典豫劇唱段,逐字逐句將村規民約內容重新填詞,經過多輪打磨調整,于8月24日成功制作出豫劇唱村規民約的系列音視頻。
音視頻制作完成后,團隊第一時間將其交付給莪溝村村委會成員,由村委會通過村內各村民微信群進行廣泛傳播,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收聽收看,借助熟悉的豫劇旋律,輕松理解村規民約內容。
為科學檢驗這一創新傳播形式的實際效果,團隊成員采用問卷形式進行效果調研。此次調研共收集有效問卷百余份,經后期整理分析,超過九成的受訪村民表示通過豫劇音視頻加深了對村規民約的理解和記憶,近八成村民認為這種傳播方式生動有趣、易于接受,相比傳統宣講更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調研結果充分表明,以豫劇形式傳播村規民約效果良好,為鄉村基層治理與文化傳播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徑。

(項目成員與村干部合影)
回顧整個實踐過程,從六月份初期的實地調研,到七月份中期學習豫劇知識、制作音視頻,再到八月份后期的傳播與效果調研,團隊成員收獲頗豐。最初對莪溝村豫劇文化的抽象想象,在實地調研中變得立體多彩;從克服豫劇知識短板、反復打磨音視頻細節,到看到調研數據印證傳播效果,每一步都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更需要貼合村民需求的創新。
村民對豫劇的熱愛和對村規民約創新傳播的期待,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與基層治理優化的內生動力。此次實踐不僅為莪溝村的文化傳承與治理創新貢獻了青春力量,也讓團隊成員明白,只有深入了解鄉村實際、尊重鄉土文化,才能真正打造出有溫度、有實效的鄉村振興項目。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莪溝村豫劇文化發展,總結此次實踐經驗,為更多鄉村探索文化與治理融合路徑提供參考,助力鄉村振興事業行穩致遠。